戴-克与福田长达3年的合作之路充满崎岖,看似情投意合,实则隐患重重。
从2003年就开始对北汽福田朝思暮想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在2006年年底又传出了入股福田以使双方深度合作的消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重型卡车制造商,戴-克进入中国后一直显得十分尴尬,步履蹒跚地在踌躇中行进,与合资伙伴合作上的失误和对中国大陆市场的水土不服,都成为戴-克的阵阵隐痛。
坎坷合资路
合资与合作,是把双刃剑,搞得好可以让双方受益,搞得不好则是两败俱伤。
戴-克进入中国非常早,却在找寻合作伙伴上面绊住了脚,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对象,与国内企业迟迟不能开展合作,虽然起了个大早,但是还是赶了个晚集,直到今天还没有形成有体系的战略布局。总结戴克合资一直未见成效原因,主要在于双方为达自身目的而维护各自利益,始终未以诚挚态度进行合作。
对于戴-克而言,建立合资企业有两大动机:一是克服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产业政策阻碍;二是与合作伙伴共享互补性知识。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初期,直接出口销售产品有高关税和配额限制壁垒,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够,本土销售知识中国企业更为拿手,还有产业政策的种种限制。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的目的在于获得跨国汽车公司的全球化运作管理经验、先进的产品技术、国际销售渠道以及合资企业的利润等。怀着各自不同的需要,两家企业走到一起,但是否真能在一起开拓市场,是否可以和谐相处,那就要看双方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并且是否有很好的配合,处理好话语权的问题。
似乎在这方面戴-克做的并不是很好,戴-克曾经找到一汽谈合作,但要求一汽放弃生产解放重卡,这是一汽绝对不能接受的,而事实上,解放重卡这两年的战绩,证明了一汽的实力。戴-克一贯扬着高傲的头,但它还没有意识到,已经吃了很多骄傲的亏。
如今,戴-克费尽心机地找到福田继续重卡的谈判。且不说直到今天,戴-克与福田商用车项目依然是纸上谈兵,即使国家允许它们进行合作,也未必能见成效。
同时,福田近几年在品牌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上也付出很大心血,十分需要奔驰的技术和车型,也将发展重点押宝在重卡身上,同样怀着良苦用心希望能够站在戴-克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腾飞。业内专家在谈及福田时指出:“福田在人才班底和管理机制方面都无法超越‘农用车’企业的水平。高层人员变动过快,企业管理较乱,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困扰福田发展的不争事实。”
两方都怀着明确的目的,期望借力壮大自己,但双方似乎又都很强势,在合资合作上是否能够顺利行进而非如履薄冰,值得拭目以待。戴-克与福田长达3年的合作之路充满崎岖,看似情投意合,实则隐患重重,这样的结合能有好结果吗?
崎岖市场行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症状,戴-克是个典型。
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在跨国公司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入国外公司的企业文化。源自外方的文化和理念,往往在一些企业的中方员工那里,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合资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还经常存在严重的对立和摩擦,生产力内耗,大大影响了企业效率,这是症状表现其一。外资企业对中国消费者价值取向的理解及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把握十分欠缺,这是症状其二。
1996年戴-克与江苏亚星客车集团合资组建了生产公路客车的合资企业亚星-奔驰有限公司,业绩一直平平。其劳动力成本在公路客车整车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再加上国外品牌客车由于国产化比例低,进口件多,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昂贵,远远超过国内消费能力。
对于戴-克的做法,亚星负责人怨气颇深:“造成亚星-奔驰今天的困难戴-克要负主要责任,此前其在中国的策略有问题,欧美客车市场讲究的是高端产品要稳定,戴-克开发一个产品一般要4~5年后才换代,但中国客车市场却是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而且两年一变,戴-克把国际上那套产品开发理念搬到中国不合适,产品还没开发出来市场就已经变化了。加上产品价格高,一般都在100万元以上,市场推广当然会有问题。”但无论如何,戴-克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向正处自救期的亚星-奔驰动手,亚星奔驰负责人强调,“如果戴-克继续保持此前的市场策略,不论跟谁合作将来都会有麻烦。”
顶着全球第一品牌名头的戴-克在中国市场上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肉,却连汤都喝不上。其实,产品同外来的企业文化要避免出现水土不服,都得经过本地化改造,与合资中方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的确,戴-克还摸不透中国市场的规律和趋势,只能选择委曲求全。
何处觅出路
与其等待时机不如推进战略,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国,对面临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跨国汽车公司而言,不投资中国的风险要远远大于投资中国的风险。另外,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和远远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使跨国汽车公司来到中国必须合资。
尽快端正心态,找到理想的合作企业,进行本地化改造,与中方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是戴-克要走的路。
可以说在近几年内,几大跨国公司的卡车在中国都难以形成气候。一辆进口的卡车即使国产后,也要七八十万元,而国内本土企业的卡车也就三四十万元。即使有强大的品牌和高品质的质量支撑,在中国的市场和现阶段的消费水平,跨国公司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所以坚持与中国企业合资、降低成本是戴-克要走的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合资生产,组装生产自己品牌的卡车,保证全球统一的质量水平。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把中国优秀的零件供应商纳入全球采购体系,降低采购成本,从而降低车价,也是戴-克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