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长安集团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追究江南公司擅自使用“奥拓”商标的侵权责任,江南公司向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撤销长安集团的“奥拓”注册商标专用权。2006年6月,国家商评委结论为:“奥拓”商标为长安集团独创,并为其最先使用;江南机器厂仅取得对“江南—奥拓”的使用权。
| |
1988年10月,重庆长安机器厂与日本铃木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ALTO微型轿车的协议”,长安机器厂就是后来的长安汽车集团,1991年开始使用“奥拓”商标。1992年,为了“以民养军”,也为了更多的弟兄有饭吃,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安排旗下长安机器厂、江南机器厂、江北、秦川都生产ALTO车型,分别使用“长安奥拓”、“江南奥拓”、“江北奥拓”和“秦川奥拓”商标,四胞胎就这样诞生了。那时,长安奥拓的产能是5万辆,其它三家都是3万辆。
投产时间差不多,但四胞胎此后的命运各不相同。从产量上看,1997年长安奥拓为28861辆,秦川奥拓为4010辆,江北奥拓1234辆,江南奥拓1050辆,已经拉开了差距。2000年时,长安的产量为48235辆,秦川为787辆,江南40辆,江北0辆。一段时间,江北实际上已经停产,设备都处理了,但是其厂名仍然存在国家发改委的目录上,后来被浙江人买了壳,改为通田汽车;秦川自己后来开发了福莱尔轿车,2004年与比亚迪合资;江南现在也是浙江人当老板。2005年,长安铃木产量为90717辆(2006年超过10万辆),比亚迪为11171辆(2006年将超过6万辆),江南3264辆(2006年是2300辆),通田是477辆(2006年0产量)。10多年以后,谁的产能过剩了呢?过剩了又怎么办呢?
整个轿车行业也差不多是这样。最初,中央关于发展轿车工业的意见是“三大三小”,也就是6家。但是经过20年的“宏观调控”,2006年列入轿车生产统计企业的已经是36家(2005年是30家),这还是发改委正式批准的,还有以多用途车的名义生产轿车的,还有“外挂”生产的(与有生产轿车资格的厂家挂钩),也有未经批准在进行生产的(奇怪的是,发改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的意见中有“原建产能未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这样的说法,似乎发改委也不得不承认“现实”。)厂家越多,就越难提高产业集中度,越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越难于调整产业结构。到11月累计,第一名的产量是32.4万辆,第28名是2.25万辆,第29名是5967辆,第30名是5602辆,最后两名是云雀20辆,通田0辆。
发改委的调控手段,无非是“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但是历史证明这一招数并无正面效果,实际所提高的不过是审批成本。所以,要调整汽车产业结构,首先要调整的是行政部门的行政方式。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