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天开始,北京开始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缓解奥运交通压力。这也仅仅只是北京奥运会交通长镜头中的一个细节。
2008年7月20日,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19天。
从这一天开始,北京开始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缓解奥运交通压力。
“这是北京吗?”在北京生活了7年的张辉,看着通畅的道路,微笑中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空气好像也更好了。”
当首都北京摘掉“首堵”的帽子,汹涌而来的幸福感的确令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兴奋中夹杂着小小的讶异。更令北京人欣喜的是,7月20日并非是一个特例。这恰恰只是“首堵”蜕变的开始,或者说契机。单双号限行并不是幸福的全部。上班族开始“错时上下班”;奥运专用道开始使用;新开通的三条轨道交通也已运营;6.6万辆出租车95%被要求上路载客。
从2001年,北京申奥提出交通承诺,历时7年,这座中国心脏城市的交通状况在潜移默化中终于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样变化的源头,恰恰就是牵动人心的北京奥运会。
奥运带来的变革机会
长久以来,交通对北京来说是一块巨大的心病,也是地方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北京的交通之困,不是因为马路不够宽。”张辉的观点不仅是老北京们口口相传,也有着他自己的观察。这个以天安门为核心的城市,把大部分车流和人流聚集在狭窄的三环内。交通和环境已经不负重荷,加上日益增长的私家车,北京的交通长久以来为人诟病。
2004年,北京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这成了一个变革的开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奥运。从历史经验上看,奥运对城市的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不可低估的。”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谈绪祥,承认奥运会令北京的很多方面包括交通经手的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些变革和影响落在城市的深处,也潜移默化在北京人的内心,“这些影响如果没有事先的谋划和准备,对北京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
如今,当北京的城市建设有望在2008年达到现代化水平,这比原定的2010年提前两年实现目标,而其中交通恰恰是最显要的一环。
这几年北京的地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挖掘。从1969年诞生到上世纪结束,30年里北京地铁仅从23.6公里延长到54公里。2003年,奥运前后完工的4号线、5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以及机场客运专线,将让这个数字刷新为270公里。与此同时,北京公交部门将通过增加2000多辆公交车,提高运输效率等措施使运力达到每天1496万人次。
所有的变化在7月20日格外显眼。
“脱胎换骨”的延伸
“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北京公安交通管理局前副局长、公安部、建设部“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段里仁为北京交通投入了三十多年后,最感叹的就是交通的复杂。说交通复杂,不仅仅牵涉道路,还有法规、工程环境、教育等等的延伸工程。
“高峰时段基本‘崩溃’,下雨天气基本‘瘫痪’”,这句坊间的戏谑之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交通的状况。这个城市的交通有时甚至不堪一场小雪的袭击。
不过,奥运会交通管理和保障措施的实行很大程度上也从各个外延,给北京交通重新上了一课。“公交优先”成为确保北京奥运会交通的最根本理念。
“这次奥运会的举办,有不少交通保障措施。这些措施能让不少北京人了解城市公交很多时候快捷有效。”在段里仁看来,让人们明白“公交优先”的理念,加上公交系统的完善,很大程度是一个渐进式的教育过程,“一旦公交优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么城市的交通环境就会有极大改善。”当然,加上市民个人素质的提高,也会给交通管理到来不少便利。
交通状态的合理通畅,同时也将令北京的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段里仁有一个愿望:奥运会结束后,北京的空气质量也能保持进一步的提高。
变革后的思考
奥运会令北京的交通开始有了“脱胎换骨”的变革,那么这些交通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北京城市运行和交通管理留下一份奥运遗产。这些遗产可能包括:继续实行公交优先政策、继续发展轨道交通、继续增加道路设施、错峰上班“将错就错”等。
“中国不少地方对待交通的态度就像对待厕所一样,需要的时候上一下,方便完了就完了,所以中国的厕所都很脏。”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同济大学教授杨晓光希望由北京这个交通状况改善的绝佳范本带来中国交通变化的更大契机,“这次奥运会将令北京成为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范本,在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很多方面进行多元化解析,并多方面协同改善。”
的确,16天的奥运会契机也给了北京交通又一次新的体验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