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第六届汽车周-汽车老人口述历史

胡信民:摸着石头过河

  我觉得中国汽车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今还在探索之中。

  口述:胡信民


  (正文)

  我是江苏镇江人。1950年从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那时还不分专业),就长期从事规划发展工作。当年被分配到南京市财经委员会做计划工作。在那里干了几年,1954年江苏省抽调100多名干部去支援一汽建设,我们财经委员会就去一个人,我被选中。我还记得一个专车装了100多人,直接从南京到长春。

  去了后,我被分到一汽热处理厂计划科,当时实行班组经济核算,以前我也不懂,就从头学起,我在那里一直干到1959年底,从基层人员一直做到了计划科科长。

  1959年,汽车和农机分家,国家成立了汽车局,设在一机部下面。由于缺少管理干部,就从一汽调来80多人,很巧合的,我又是其中之一。就这样,我来到北京工作,在汽车局规划处搞规划发展工作。从1960开始,我被调到汽车局办公室当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下放到江苏南昌风清县五七干校,在那里劳动了3年。1972年回京后,到汽车局做老本行,只不过那时规划处已改名为技术发展处。在那里,我从副处长到处长,一直做了10年。

  1987年退休后,我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至1998年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理事长,1998年至今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几经变迁的汽车管理体制

  我觉得中国汽车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今还在探索之中。

  1982年,国家进行体制改革,汽车行业按照企业竞争原理,不再搞企业单位了,汽车局被撤销,成立了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中汽公司),董事长是饶斌,总经理是李钢,陈祖涛是总工程师,张兴业、冯克和我任副总经理。

  当时,在机械工业委员会主持工作的是薄一波。上面领导经过研究,认为企业化的经营和政府管理职能应该分开,成立独立的企业,这也是中汽公司的性质。同时,以生产同类车型骨干企业为基础,中汽公司在全国主要工业城市组建了6个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即东风、南京、解放、重型(包括重汽、川汽、陕汽)、上海和京津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中汽公司以联营公司为主体,属独立的经济实体,同时受国家委托承担汽车行业行政管理职能。

  后为的观点就不一样了。中汽公司没搞几年,到1985年,赵紫阳开始主持工作。经过前面几年的试验后,他认为汽车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不要搞全国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实体,不要把权利集中到一个公司,搞一家垄断,要给骨干企业自主权。于是,中汽公司就把企业自主经营的决策权下放给企业,分散权利。

  1986年10月,国家计委下达““关于解放、东风、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实行计划单列的通知”,这样,一汽、二汽开始在国家计委那里单立户头,开始自己管理自己的企业。

  一汽、二汽单立户头后,就和中汽公司形成了竞争关系。但是,中汽公司还要行驶行业管理的职能,比如说行业立项,还得通过我们的审查,等认可后再进行上报,然后通过国家计委批准。至于剩下的四个联营公司也很简单,虽然国家没有明文宣布取消,但它们这种联营属松散型,被直接下放归地方管理。

  在这当中,南汽地位较特殊。它是一个中央企业,但国家没有同意它单立户头,因为与一汽和二汽相比,它还比较小,所以就把南汽的户头放在中汽公司里。

  运作了几年后,我记得是1987年6月,体制又改变了。中汽公司本身属于企业性质,是个经济实体,但现在,国家不要这个经济实体了,企业各自独立后,中汽公司存在的意义不大。于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汽联合会),同时撤销中汽公司。中汽联合会实际上就是汽车行业个事业单位的联合组织,是一个行业协会,主要负责行业管理工作,而企业经营权仍然归企业自己管理。

  改名后,南汽户头还在联合会,我们对南汽董事总经理有任免权,但具体经营业务不插手。

  行业管理没多久,有关领导认为中汽联合会虚的成份较多,在一汽、二汽单立户头的背景下,那些没有单立户头的企业都是企业实体,一个太虚的联合会如何参与竞争?如何进行经营?这样,中汽联合会领导就向国务院打报告,说联合会这个名字不太合适,应该恢复中汽公司的名字。

  1990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立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总公司)。与1982年相比,虽然只增加了一个“总”字,但中汽总公司是管理汽车工业直属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体,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例,南汽和其他几个零部件都归中汽总公司管。

  同时,中汽总公司还被政府授权对全国汽车工业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当时分管我们的领导是邹家华,中汽总公司总经理是蔡诗晴。至于中汽联合会,则被作为试点保留,1990年7月,中汽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我是第一任协会会长。

  1994年1月,汽车行业管理职能从中汽总公司分离出来,由新组建的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承担。1998年3月,国家政府机构改革撤消机械工业部成立国家机械工业局,包括行使全国汽车行业管理的职能。

  到了1999年,中汽总公司被取消,主要是与它的经营状况有关。当时中汽总公司没钱了,于是就想卖掉上海大众的部分股份,至于卖多少,2%还是3%我就不太清楚了。要转移股份,就必须给国务院打报告,没想到,这个报告就打出是非来了。

  为何要卖上海大众的股份呢?必须得提一下,在上汽集团旗下上海大众中,有我们中汽总公司的股份。上海大众成立时,中汽总公司占10%的股份。要是不打这个报告,上面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因为中汽总公司并不是破产,主要是偿还人家为中汽总公司担保的债务,没钱怎么办?没钱就卖股份吧。报告打到国务院,到了朱鎔基那里,他听说中汽总公司快不行了,背的债务又多,就认为中汽总公司没有必要存在。“成立干嘛呢,干脆取消。”就这句话,1999年,中汽总公司被取消。

  中汽总公司撤销后,股权就交给了上汽集团,有产权,也有负债。中汽总公司下属的二级公司,一部分就归到机械工业部的国际集团,一部分就划归上海。南汽自己打报告要求归到地方去,全部下放了。我们这批老干部归物资委管理,但是工资由上汽集团发。

  到2000年2月,国家机械工业局被撤销,全国各工业行业的综合业务被划归收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统一管理。

  没有实现的行业规划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曾经打算建设一个大型重型汽车厂,也就是第三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三汽)。当时重型车有济汽黄河、邢台长征和上海大通这三家,年产量不足6000辆。三汽建在哪里?三汽建在哪里?我们成立了三汽筹备组,开始进行市场调研,负责人就是方吉,二汽分厂党委书记李岗清也在其中。这个调研活动我也参加过,我们沿着长江调查,到江西、江苏、湖南等地进行考察,选厂址。

  整个调研历时好几个月。之前,方吉还到国外去考察过,美国也去了,欧洲也去了。但是,当时我们对重型机械厂也不理解,就只想建一个最大的重型机械厂。一开始要搞15万辆,后来感觉不行了,投资规模太大,国家支持力度又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就改为利用老厂进行改造,主要是济南、陕汽、川汽以及老厂改造,不再搞新建。后来,领导班子有变化,李岚清被调到对外经济委员会,江泽民在那里当主任。这样,三汽也不再筹备了。

  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规划微型车的事。当时全国有20多家企业都要上微型车,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计划经济的观念还存在。大概是在1982年,由中汽公司主持,我们在天津召开微型汽车建设座谈会,几个大汽车厂都人参加。会上,大家纷纷提出要上马微型车。会后,中汽公司组织专项调查,1983年国家计委下发微型汽车规划定点通知。只准定点的三家搞,其他企业不准搞。

  这三个厂家,一家是天津,主要引进大发的技术,属国家确定的微型汽车大批量生产基地。一家在柳州,对柳州机械厂进行改建,把它作为一个生产点,车型向天津靠拢,也就是现在的上汽通用五菱基地。还有一家是吉林省的吉林微型汽车厂,定位为微型汽车改装点。

  当时计划经济嘛,都是想象的几个生产点,像轿车还有“三大三小”,计划经济不能重复建设,要进行产品分工,你搞什么,他搞什么,要分得清清楚楚。但事情往往就是如此,计划那套东西现在来看根本就行不通:我们想象得很好,好像各有分工,不重复生产,但结果往往一厢情愿,你支持的不一定行,你不让我搞的反而搞得很好。

  像微型车的后进入者,长安、哈飞和昌河等,都是由军工企业转为民营企业,叫做“以民养兵”,都逐步发展起来,成为国内微型汽车的主要生产阵地。

  这种事情太多了。比如说在轻型车发展方面,我们最支持北京的发展。1985年国有引进日本五十铃N系列轻型汽车动态技术,确实北京汽车工业公司为引进技术接受单位,用于北京二汽老产品换型。我们把引进的14种车型的力纸资料都交给了北京公司,结果北京偏偏不要,它不想发展轻型车,结果就慢慢走下坡路;而重庆、江西却都想要这套技术,结果重庆庆铃、江西江铃却发展起来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还想成立一个三江轻型汽车工业联合公司(以下简称三江公司)。什么三江公司呢?就是安徽、福建、江西三地联合起来,搞个轻型车厂。这个想法具体由谁提出我不知道。我们当时认为行业太乱,应该把大家联合起来,组织这要一个公司,然后进行产品分工,比如说你负责哪部分总成,他负责哪部分总成,以免浪费。

  我们主观上这样想,实际上根本不行。1986年,三江公司成立大会在福州召开,南汽牵的头,那个会议我参加了。但谁听南汽的啊?怎么分工?怎么搞?到最后,大家都各干各的,事情也不了了之。

  现在看来,所有这些行业发展规划,因与地方、部门、企业之间的想法得不到统一,最终都没有按规划实现。

  其实,这些规划里面少了市场竞争,我认为现在讲的汽车产能过剩问题也与此类似。市场经济应该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但事实上并不这样。从地方来看,它要发展地方经济,要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就业人口,需要一些地方权限来支持,但往往被国家管着。就像汽车产能过剩,国家一算总账,发现产能过剩了,于是就不再批准轿车项目。国家不批了,地方有权限啊,怎么办?那就化大为小吧,国家不让搞轿车,那我就不搞轿车,我搞MPV,我搞SUV,这些总可以吧。所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有办法让你防不胜防的。

  所以我说,市场经济确定了市场规律。但是你别忘记了,我们还有国有资产。如果说是私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他要投资,到最后,不管是亏是盈都是它的,所以它一般都很慎重。这笔钱该不该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它需要做市场调研,因为资本是由它自己出的啊。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资本一般是私有,他们花这些钱都很慎重。但我们的公有资本就不一样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国家缺少扶持政策

  当前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还有一个就是自主开发。尽管WTO五周年过渡期已经过去,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有人批评一汽竺延风提出的耐得住寂寞20年不对,说奇瑞和吉利就做得很好,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我们讲自主开发,重点是说轿车,实际上我们的商用车做得相当不错。我认为,任何国家都要在开放中提高自己,不能关起门来搞自主开发。关起门来是不现实的。

  我去过奇瑞厂,觉得它的机制不错,它自主开发的产品我也看了,不容易啊。企业发展跟企业的用人制度很有关系,什么样的机制,用什么样的人,结果往往也不一样。我们当前的汽车工业看起来很热闹,但我总感觉这些企业利润都相当薄,奇瑞也好,吉利也好,它们都是生产经济型轿车,激烈竞争吧,它们就靠低价位来赢得市场,但投入又很大,因为需要开发很多产品,你别看一年只推出一两款新产品,这些都是需要投入的,企业投入了就要有回收,要不就没效益了,早晚都负担不起。所以,我很替它们担忧,像这样的企业,生产这个档次的轿车,其利润就越薄。为什么大家都在讲要技术升级,越是高档的汽车利润越厚。

  目前来看,我们在自主开发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至少大家都很重视,不像初期,企业根本不大讲这个事情,现在至少没人否认了,而且我们的合资企业,包括一些后起之秀都在讲自主开发。

  在技术联合开发这块,举个例子,第一辆中华轿车出来时,基本上是外方的技术,中国的风格很少,第二辆中华轿车,中国的风格就增加了一些,等到第三辆中华出来时,我们的风格就更多一些,外方更少一些。我觉得,这就是自主开发,今后的发展就是以我为主。我们从不会到会,这个过程是必然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自主开发。

  自主开发有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我感觉是渐进的,不要想到一步就能与奔驰、宝马一样。自主开发有不同的档次,跨国公司“6+3”都进来了,实际上是早就进来了,你“6+3”有你的档次,我们有我们的档次。比如说我们的奇瑞和吉利,就是从中低档开始,再做到中高档。何况,技术有个积累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形成的。人家进来后,我们的奇瑞和吉利才发展起来,追上去也得需要时间。目前汽车市场上产品层次太多,关键是要选好定位,然后一步步推进。

  另外,中国还有中国的国情,这很重要,跨国公司的车进入,也得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修改和改进。而我们开发自己的车,优势就在于了解国情,这方面贵在坚持。

  再有一点,就是国家缺少扶持政策。我们老是讲要支持自主开发,什么政策?拿出来,没有。企业要讲效益,还有年年提高,要有改善,但政策支持方面却没有。还不如拿来快呢,拿来的产品马上就可以生产,而且拿来的产品又先进,销路又好,那企业为什么还要费劲搞自主开发呢?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我讲,我们不能老讲主观能动性,还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来支持,但这一块老是跟不上。观点都对,都赞成,却没什么实质性政策。

  虽然科技部也有一些配套政策,像863计划什么的,但那都是在研发阶段,这之后呢?像在产业化阶段,我们自主品牌享受到什么政策了吗?没有,产业化后就没有配套优惠政策了。

  现在有很多企业,包括中兴、福田等都想进入轿车行业,但都没有拿到准生证,让我看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即使是这些企业本身都很有信心。现在国家资本改革也提上日程,但国家经济本身的问题,机制的问题,资金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看还得有个过程。

  农村市场不打开不行

  国家强调自主开发这条路子是对的,目前大家都在做,也各有做法。但很少有人去关注农用车市场。前不久,在一次会议上,我对大家说,我现在有个担忧,就是产业发展得非常快,让大家都看好,去年产销七八百万辆,今年可能就是上千万辆了,这完全有可能。但是,汽车不完全是生活用品,它还是广大农民朋友致富的工具,只不过他们买不起用不起,或者买得起用不起,所以他们选用三轮汽车,也就是现在说的低速汽车,这些车便宜啊,一万多元就可以买到,但这些车是否安全?是否环保,他们不知道,也管不了那么多。

  那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些低速汽车安全性差,还污染环境,技术和质量都需要提高。可是,大家别忘了,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造农用车,到现在还是老样子,这样下去不行,应该慢慢有进步。我认为,这个提高是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人关注,有人去研究,有人去开发,低速汽车与城市里大行其道的汽车完全不同,这档子车利润非常薄,合资企业是不愿意干的。

  我曾经看过一份资料,东风公司下属的神宇车辆厂,它每年生产6000辆农用运输车,需要上交国家利税160万元,我就给它算了笔账,6000辆车,利加税是160万元,也就是说,平均一辆车连利带税就需300元。这么重的利税,谁去干?没有愿意干。

  这是在一份上报材料上看到的资料。大家知道,农用运输车不能提高价格,否则更没人买得起了。可是,国家又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实际上,之前,农用车享受的农机待遇,由农机部门管理,其待遇跟拖拉机一样,什么消费税,什么车辆购置附加费,这些统统都没有,现在呢,将它并轨,归类为低速汽车,划归到交通部统一管理,这样,农用车也享受跟汽车一样的待遇,税费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

  大家再看看这两年农用车的产销数据,是下降而不是增长了。为什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税费太高,农民兄弟买不起了。你说,这样是支持农民致富还是限制了农民致富?国家政策本来应该帮助农民们都买得起,因为这是它致富的工具啊,他们就靠农用车来运输,来赚钱,国家限制利用了怎么办?用人或者用马去推,去拉?那也不现实啊。现在讲农村要村村通公路,可是通了公路却没了车,农民们买不起车怎么来发展农村经济呢?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农村这个潜在市场挖掘出来。

  当前,中央把“三农”问题提得更高,这次在2007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了,说“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要想尽办法要支持“三农”。但我们汽车工业要支持“三农”,我们又如何支持?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企业需要效益来拉动,在当前汽车消费市场较好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考虑农用车这块。

  这也不难理解,农用车根本不赚钱,但开发的产品要投入,改造企业要投入,精力也需要投入,企业投入后没有效益还怎么干?但这还不能单纯地看成是企业行为,国家要扶持“三农”,没有具体的政策,企业是做不起来的。因此,我的观点是农村市场潜力非常大,同时挖掘的难度也非常大。什么道理呢?中国的农村情况差别太大。我曾经看过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农村市场,一个是新疆,那里地域辽阔,距离遥远,另一个是浙江,农村和城镇简直就连到一起了,根本找不到农村的痕迹了。你说,这两个农村市场能用一种车子代替吗?根本不可能。

  不过,农用车市场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去年年底,柳州就召开了发展农村市场的论坛,但我感觉目前还不能解决农用车问题。2006年9月份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有些企业代表也参加了,市场建设司有个课题组,专门对农村市场进行了一次调查,最后向国家提出6至7个方面的建议,我认为提得非常全面,比如说农村市场不能搞统一的标准,要有政策上的优惠,要在金融方面进行支持,以及售后服务如何跟上等。

  报告送到政府部门后,政府部门发话了,说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然后就没下文了。我个人的观点是,政府管理部门也有难处,管理部门太多,你说这个具体问题究竟该问哪个部门?要优惠政策,就需要发改委、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商务部门,还有其他一些相关部门进行汇签,如果有一个部门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个政策就通不过,需要再研究,所以说,出台一项政策是很不容易的,解决起来难度也大。

  但是,汽车发展得这么快,我总感觉农村市场不打开不行,如果只是让城镇居民用上车,只是让高收入阶层来买车,小康生活建不起来,和谐社会也在达不到。

(责任编辑:陈昊)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