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经常收到车友类似的提问,“汽车的使用寿命是怎样确定的?”“大修里程的设定有什么依据?”“我的车使用很小心,是不是可以延长保养期限?”“我的车使用不久就发生故障,是不是应该索赔?”
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牵涉到“可靠性”的基本知识。人们平常说的“可靠”往往带有诸如“结实”、“耐用”等含义。但是在技术词典中“可靠性”指的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是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得到的。如果用N表示所观察的产品的总数,n表示从观察开始至某时刻t这段时间内发生故障的产品的数目,则该种产品在时刻t的“可靠度”可以定义为(N-n)/N。这里有两个概念最为关键,一是N是很大的数目,可靠度是通过大量产品的统计才能得到的,不能简单地套用到某个个体上;二是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可靠度减少,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上升。如果某种型号的汽车在正常使用2年后的可靠度为0.9,只能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有90%的汽车运行良好,至于某辆车买回不久就坏,或者某辆车使用多年未发生故障,都属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某型号的汽车在某段使用期限内屡屡出现故障,已经构成统计效果,情况又当别论。这也是国外汽车企业出现的“召回”还是做为“个别”处理的依据。
由于汽车各部分功能、材料和使用磨损的情况不同,难以按照相同的寿命进行设计。例如,我们不能要求轴瓦与箱体的寿命相同。这样,我们就规定某些零件的可靠度减少至某个程度的使用时间间隔作为大修间隔,通过大修恢复这部分零件的功能。大修间隔也是建立在统计意义上的,对于具体的个体,这个间隔可能偏短,也可能偏长。对于大量的车来说,小心使用总的来讲会减少故障发生,但对于你这部车,谁也说不准会怎样。
当汽车的可靠度降低到某种程度,一些主要部件虽然大部分仍能正常工作,但已经不具有修复的价值的时候,汽车就应该报废了。不同品牌的汽车在报废的时候,可靠度是不同的。可靠性好的汽车采用较高的可靠性作为设计标准,在某个维修期限内或报废前具有较高的可靠度,而与报废期限是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政策规定诸如运行条件比较好的轿车,到了规定报废期仍可视实际状态予以延长,其理由也是出自这种原因。林老师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