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宣布,200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1万亿元人民币已成定局,外汇储备达到4010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GDP指数平均增长了8.5%。中国经济经过一条“U”字型发展曲线,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势头。
这条消息虽然简短,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尤其是其中一语带过的“U”字型曲线,更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新闻“焦点”。因为它所表述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从9.9%到6.7%再到9.1%这条曲折发展之路,而且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的难忘岁月和一条丰富多彩的民族心路历程。
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国民经济本来是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以9.9%的比率持续增长的,谁知,还没跨进二季度的门槛,SARS就从斜剌里杀出来了。这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不仅把咱中国老百姓吓了一跳,全世界的人也闻之色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至少先后有100来个国家关上了中国人入境的大门。中国经济遭此大环境和小环境的意外之变,焉有不走下坡之理?
当然,SARS并未能阻止中国的步伐。中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不仅战胜了病魔,而且使一度跌至6.7%的GDP指数,逐步回升到9.1%的另一个峰值上来。
中国车市也是如此。
年初的时候,很多汽车厂家和商家都在2002年“井喷”的狂喜中,盘算着羊年的发财之道,而且一上来就是个开门红,行情确实不错。声势浩大的2003上海车展也在羊年伊始的好心情下精心做着各项准备工作。然而SARS一来,一切都化为了泡影,即便是一些特想逛车展和车市的人,也被SARS吓得躲在家里,惟恐生命被SARS夺走。显然,生命比汽车要宝贵得多。在此意外变故之下,本来预期将有众人前来光顾的上海车展,结果只开了3天便悄悄地谢幕了。SARS肆虐期间,虽然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也曾出现过短暂的购车热潮,事后才发现那不过是瞬间的辉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就在SARS最为活跃的5月份,中国汽车生产的确遭受了重创,汽车产量同比下降了0.3%,其中商用车生产同比下降了40%,客车生产同比下降了26%,只有轿车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最后的结果,仍像整个国民经济一样,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大团圆”结局——截至年底,全年汽车产量有望达到430万辆,其中轿车将突破190万辆,实现新的增长30-40%……
问题是,中国经济已经走过来的这条“U”字型道路,并非是人们的初衷。换句话说就是,当我们站在岁尾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中究竟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未来的中国经济究竟是顺风顺水,还是波涛汹涌蜿蜒曲折?我们仍然是在“雾里看花”。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于年复一年总在那里重复的“展望”和各式各样的“预测”产生质疑,至少在心中会问:这种做法是否真有其承传的必要?主观与客观之间,究竟是应该互为补充还是可以互为替代?
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无论是遵循它和还是违背它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就像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今年我们所遭遇的SARS,虽然一些灾难性事件常常是以偶然的方式出现,但究其原委,却很难排除各种人为的必然因素。市场也是如此,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虽然被喻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却也容不得主观臆断,尤其是在中国与世界全面接轨的过渡期中,任何主观上的“展望”与“预测”,不仅不会给未来提供“保单”,而且还会把人引入误区,遗患不断。
如今,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各式各样的“展望”或“预测”又在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真不知这种“务虚”的做法,除了误人还有什么作用?难道2003年我们所走过的“U”字型道路,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当然,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一些应该“务虚”的地方,作一些展望或预测仍是必要的,所谓“未雨绸缪”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无论是何种“务虚”,都需要用大量的“务实”来加以支撑,否则就会变成纯粹的“空谈”,而空谈则是要误事的。
总之,在2004年尚未到来之前,我觉得不能再让各种“务虚”的事儿把自己搞得心浮气躁,而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咂么咂么如何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以应对未来仍会发生的各种“SARS”,还可以研究研究那些世界500强长盛不衰的致胜之道,把“价值规律”弄弄明白,至少应该弄清楚价值规律的真谛为什么会是“诚信”二字。(李苗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