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名乐驰车主向维权机构发出请求,要求厂家召回。投诉车主认为,出此下策是投诉无门的结果。
截止到1月中旬,有网友征集乐驰排气管发黑意见,支持召回者高达90%以上。网友还声称,如果上汽通用五菱仍然不理睬,他们将效法东风本田CRV车主在全国各地举行游行,声讨乐驰排气管发黑事件。
3月3日,上汽通用五菱公关部有关人士对《财经时报》记者称:“绝对不存在质量隐患。”公关部说这句话的底气在于,湖北襄樊国家汽车质量鉴定中心的鉴定结果显示,乐驰车排气管和油耗均符合国家标准。
车主对于厂家“检验合格、排气管等无质量问题”的说法很不满意。车主认为,所谓合格,是新车还是已使用的车做的检测,厂家没有把检测结果做说明。
虽然如此多的网友支持,但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人士认为,这也并不构成必须受理的法律要件。
其实,这只是中国消费者维权难的一个缩影。原因在于,国家目前已颁布的47项汽车产品强制性标准中,90%的标准都在厂家的掌握中。即便检验中心做了检验,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其法律效力如何也难以判定。这让厂家可以大胆妄为,车主叫苦连天。
针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汽车质量问题,目前解决方式大多参照《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结果不了了之的维权屡见不鲜。
消费者一直渴望国家出台一个完整的汽车“三包”规定,据此跟经销商或厂家理论。由于《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也称汽车“三包”草案)至今没有出台,消费者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要解决汽车投诉纠纷,著名汽车专家陈光祖的观点是,应由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出具权威报告,该报告方可作为定案依据。但目前的现状却是,中国还没有一家检测机构具有权威性。何况,昂贵的检测费用由谁承担也是一个难题。
其实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的“柠檬法”,其立法依据就是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以使他们的权益不受厂家和销售商的侵害。
链接
汽车销售七大陷阱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出了今年存在“霸王条款”的行业新名单,汽车业名列其中,并总结出汽车销售、维修的七大陷阱。
1、低价无车。用低价位车做幌子,但重点卖高价位车。既做了低价的姿态,又获得高利润。
2、打概念蓄意炒作。动不动标榜“技术创新”、“与世界同步”或“为中国量身定做”,实属炒作。
3、绣花枕头吸引眼球。在外观、内饰上采用豪华配置,转移消费者关注点,而对发动机、安全配置等关键部分有意淡化或回避。
4、“饥饿营销”卖加价车。打新车上市和批量供应的时间差,吸引消费者排队预订,进而加价卖车。
5、旧车变新车。把油管漏油、刹车跑偏、离合器不分离等问题旧车乔装打扮成新车来欺骗消费者。
6、小装饰做大文章。将普通的贴膜、地胶、皮椅等价格翻番,以“购车赠送××元豪华装饰”诱惑消费者。
7、保险便宜理赔难。同样的保险价格可以相差千元,实质上差在保险理赔额的高低和修理厂的距离远近上。
汽车维修七大陷阱
1、配件以次充好。将价高质次的零部件充做好的零部件更换安装,蒙骗消费者。
2、小修“大整”。为获取不当利益,把一个小零件的问题放大,说成是整个系统的问题。
3、先斩后奏。在修车时并不说明有哪些问题,在交车时才说已一并修复了哪些问题,当然账单很高昂。
4、劣手上岗。一些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维修人员大多靠“拍胸脯”、“拍脑袋”修车,结果是把小毛病修成大毛病。
5、漫天要价。对于维修项目狮子开口,随意抬高工时价,没有一定的标准。
6、偷梁换柱。借修理之机偷换原装的关键零部件,换上从别的车上拆下的旧配件。
7、拖延战术。遇到保险期内的维修要求,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刻意拖延,拖过保修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