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一纸调令改变了祁玉民的命运轨迹,昔日的副市长成为了今天声名显赫的董事长。这个转折改变了一个本土汽车企业和一个民族汽车品牌的命运,铁腕祁玉民下的几剂猛药不仅让华晨“起死回生”,也让“中华”的大旗重振声威。
一直到今天,在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西服的左边内侧口袋里,一支具有特殊意义的签字笔仍然紧贴着他澎湃跳动的心脏,与他形影不离。
就在2006年11月27日,德国不来梅市的市政大厅里,入行还不到一年的祁玉民用这支笔签下了有史以来自主品牌登陆欧洲最大的一单出口生意。
从那个全国聚焦的时间点再往前数11个月,这个率领华晨突破德国苛刻的技术壁垒、拿下具有划时代意义出口定单的掌门人还是一名政府官员,他当时的职务是大连市副市长,主管工业,对汽车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外行。
临危受命
“我给自己一个月时间为华晨号脉,如果确定没有救,我马上就走。”
一切都源于2005年12月28日晚上19点40分祁玉民接到的那通电话,突如其来的一纸调令改变了他命运的轨迹,上级希望他在5天内赶赴沈阳,接过华晨这个早已千疮百孔的摊子。一瞬间,挽救这个自主品牌发展史上曾经的奇葩就成为了祁玉民肩上最重的担子。
来不及再三思虑,在2006年1月3日,一个雨雪交加、大雾弥漫的早晨,46岁的祁玉民告别了熟悉的家人和朋友,离开生活了23年的城市大连,独自登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从此踏上一段陌生的征程。一路上,心情复杂的他收到了很多送别的短信,其中一条“送战友上征程,路漫漫脚沉沉”的短信深深触动了他。
肩上的行囊远不及他内心的担子沉重,列车窗外漫天飞舞的迷茫大雪也仿似他未卜的前程,即使是现在来回想,祁玉民仍能清晰地记起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单位、陌生的工作……这一系列陌生都让他深感无奈。
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祁玉民终于抵达了沈阳,顾不上整顿休息就直奔华晨走马上任。
那个时候,华晨正陷入低谷,2005年全年的销量仅达12.25万辆,其中中华尊驰销量仅为1万辆,公司面临巨额亏损。另一方面,公司高层频繁变动,内部派系斗争非常激烈,人事关系极为复杂。
“当时我给自己一个月时间为华晨号脉,如果这个企业还有救,我就继续待下去,如果确定没有救,我马上就走。”
祁玉民深信自己审视企业问题的能力,也深知自己并非救世主,但是一个月以后,面对异常脆弱的华晨,祁玉民毅然选择了留下。他笃定,这个看似关系错综复杂且危在旦夕的企业实际上并非无药可救。
再经过进一步抽丝剥茧的分析,祁玉民又发现,华晨最大的问题在于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和人心涣散,不过,解决这些问题却是他的长项。
这个诊断结果让祁玉民坚信,华晨这副担子已非他莫属。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