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辆新车故障次数比去年增加37.4%
近日,中国质量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2006年度的全国轿车用户满意指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测评新车的平均故障率达到77.1%。每百辆新车故障次数为338次,比上年246次明显增多。
新车价格战
给消费者带来的不都是实惠
近年来,“半月前新车刚刚上市,半月后就价格大降”的现象频频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内各汽车厂商推出的降价活动就达130余次,很多车型一降再降。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又有20多个品牌、上百款车型相继降价,有的车型市场降幅高达4万元。业内人士分析,以往汽车的降价,一般是老车型受到新车上市的冲击,以降价提升竞争力,现在降价则有恶性竞争的嫌疑,而恶性竞争的背后则是个别车型质量的下降。
由中国质量协会等机构前不久发布的2006年中国汽车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显示,有关国内汽车的投诉量连续三年每年增长一倍左右,不少被投诉车辆购买还不到半年。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汽车价格下降以后,真的是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吗?表面上看是把利润让给了消费者,但实际上,在厂家让利的同时,汽车的零部件质量也会随之“瘦身”。一些消费者对汽车价格的连续下降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这个车降价以后,会不会跟着这些配置和它里面这些内在的东西,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质量上也要降。”那么,目前一些汽车价格的下降对车辆的质量到底有没有影响呢?经销商表示:“厂家这种降价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配置功能的下降造成的,其实也说明,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降价。”
但价格的降低仅仅导致的是配置的降低吗?
为了降低成本 厂商在配件商身上找突破口
新车价格确实是越来越低,但厂商的利润报表却全线飘红,这里除了销量增长带来的成本降低,厂商在压缩配件商的价格成本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工夫。在记者得到的一份奇瑞汽车两年前QQ换型的内部文件中我们看到,某个零配件原先的一家原材料供应商变成了两家,QQ( 报价; 图片)车的内部各种能够更换的配件几乎都找到了替代品,后车窗雨刷取消了、前后保险杠变成了塑料件,轮胎和座椅也作出了改动,文件上明晰地写着就是降低部分车型的配置、压低配件商的价格来取得整体成本的下降。虽然不是所有的配件商都在利润与质量上难以取舍,但必定有一些配件商会在这其中玩一些厂商都难以察觉的猫儿腻。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合资厂商身上也发生过。去年的上海大众新POLO把后盘式刹车改成了鼓式刹车,厂商在宣传的过程中表示这样是顺应中国的实际使用,但如果真是为了消费者的安全着想,为什么不增加侧气帘的气囊,而降低刹车系统的安全性?一汽-大众的新宝来、速腾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就连北京的4S店经销商都对记者表示,新款的宝来( 报价; 图片)、速腾( 报价; 图片)确实在质量上不如以前了。还有南京菲亚特,4S店的业务员告诉记者,三年之内派力奥降价3万元,当初9万元的车到现在都没什么问题,但现在6万多元的车却经常要返修,前几天进的一批车里竟然有一辆新车没有装一个非常重要的零件,当场就被运回去了。
经销商刘先生向记者透露,更换零部件是厂商大幅降价的主要手段。进口的换国产的,贵的换便宜的。至于降价幅度达上万元的,“减配饰和换零部件一起上”,刘先生说,“厂家通常的做法是,在一款新车刚上市的时候,大肆炒作其中先进的配件和性能,等知名度已经打出去之后,便会换上成本低的零配件,同时悄悄地在广告中撤销涉及此配件的内容。”
此外,合资品牌为了降低成本而盲目国产化,放松技术监督也是普遍现象。丰田锐志漏油、速腾漏油事件、本田CR-V尾部塌陷事件等正是技术疏漏的直接后果。
即便价格降到底 汽车质量也要与优质并存
现在的市场竞争,绝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这一点在去年就有所表现,根据一些调查,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程度已经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产品品质、服务质量等与车辆使用密切相关的因素。消费者不但要求价格合理,也要求产品技术领先、质量过硬、服务可信。专家认为,降价是市场竞争发挥作用的体现,较为充分的竞争迫使高额利润逐步向合理水平变化,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囚徒困境”使各厂家都有谁先降价谁获益的预期和冲动,使得现在的降价行为愈演愈烈,而大幅度降价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同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销售,但将降价作噱头的做法终究是不会得到广大消费者持续喝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