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上升的中国汽车市场,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形式,购车信贷前景仍十分乐观。在这一潜力巨大的业务领域,国外汽车巨头已经捷足先登汽车信贷业务在汽车市场似乎再次升温。
“关于‘弹性信贷’,我们正在与厂家上海大众针对合同的有关条款进行协商,可能会在下个月正式推出”。
在提到上海大众对这一业务的态度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购车贷款业务的开展,可以为消费者购车提供便利,因此厂家“肯定是支持的”。
据大众汽车金融(中国)公司的有关人士介绍,所谓弹性信贷,指的是消费者在付完首付和月供款之后,可以将不高于贷款额25%的尾款在贷款周期的最后一个月一次性偿清,也可以在尾款的展期,即在12个月内付清,还可以将该贷款车辆在经销商处进行二手车置换,用置换款项还清弹性尾款并支付新车首付。与标准信贷方式相比,弹性信贷更具灵活性,并且可以减轻消费者的月供压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除了通过频繁推出新车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之外,多样化的购车信贷业务也逐渐为各大汽车厂商所推崇,而其目的也很明确——“我们向经销商提供一种销售的工具,主要目的是帮助经销商销车。”曾有大众汽车金融(中国)公司内部人士如此表示。
自主品牌车贷瓶颈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由汽车金融公司提供购车贷款的营销模式,令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车企望尘莫及。“动辄几亿元的投资,对国内的汽车企业来说是很大的压力,况且现在这些企业本身也很缺钱,要靠借钱维持运转。”贾新光说。
从目前来看,多方融资以实现产能升级仍是奇瑞的头等大事。据悉,为了弥补资金不足的“短板”,奇瑞再次从国家开发银行得到了58亿元的贷款扶持,用于其新产品开发和产能扩张等事宜,并为奇瑞在2010年实现产能100万辆的目标提供资金保证。此外,为了顺利推进与克莱斯勒合作计划,进而开拓海外市场,奇瑞对资金的需求越发急切。若想在汽车金融领域有所斩获,奇瑞的确分身乏术。
除了资金力量薄弱之外,经济车型的产品定位也是汽车信贷难以突破的“瓶颈”。
据南汽新雅图的一位经销商称,尽管自己自营业以来就提供了购车贷款的服务,但实际上接受这一服务的消费者并不多。其中原因,除了厂家在产品宣传方面做得不够、造成车型的知名度不高之外,产品定位成为制约汽车信贷业务开展的另一障碍。
“像这种经济性车型,用户多数是一次性付款,办理贷款的少之又少,因此,搞购车贷款也没有多大意思。”这位经销商说道。
在不断上升的中国汽车市场,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形式,购车信贷前景仍十分乐观。在这一潜力巨大的业务领域,国外汽车巨头已经捷足先登。通过专业化的汽车金融公司为购车者提供多样化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从而在销售环节提升着自己的市场地位。在这方面,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国际巨头抢滩
在欧美,汽车金融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
从各大跨国汽车厂商金融公司的经营来看,其业务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提供购车贷款之外,房地产投资、保险等业务也包括在其业务板块之中。经营范围的多元化为汽车金融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收入,从而使其汽车贷款业务的广泛开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后盾。
据了解,从1919年开始,美国汽车市场就已经出现了购车贷款业务。时隔近90年之后的今天,美国市场的贷款购车率已经高达80%-85%。德国的这一比例也在70%左右。作为新兴市场,印度的汽车信贷用户在全部购车者当中所占的比例也已超过了60%。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在购车贷款业务方面的巨大潜力也开始显现。
据行业人士称,按照目前我国汽车市场10%的年增长率,到2008年,中国有能力购买汽车的家庭将达到4200万,贷款购车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低于20%攀升至50%。
面对这一巨大商机,跨国汽车巨头自然不会视而不见。出于拉动汽车消费以及融资等考虑,各大汽车公司的金融业务板块加紧发力中国市场。
2003年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出台,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成熟。同时,由于银行对车贷业务的风险控制乏力,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开始崛起为汽车信贷领域的生力军。在通用汽车率先试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之后,大众、丰田、戴-克等汽车巨头的汽车金融公司纷纷在中国登陆。
为了与银行购车信贷和其他汽车公司实现差异化、优势化的竞争,在利率普遍走高的市场环境下,甚至有个别汽车金融公司推出了“零首付、零利率”的购车贷款方案。其抢滩中国汽车信贷市场的决心可见一斑。
在抢滩的同时,汽车金融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费尽心思。据汽车分析师贾新光介绍,借助于自身在国外市场的发展,这些汽车厂商针对风险控制已经有了较好的经验积累。此外,通过为客户提供车辆保养服务、组建各种俱乐部等,也可以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车贷风险。
“控制风险有一套办法。在前期的调查过程,银行没有耐心,不认真仔细操作,但金融公司正好相反。”贾新光说道。
但是同国外市场相比,风险控制的优势并没有给这些汽车金融公司的中国之旅带来可观的利润。
“因为在中国刚开始做汽车金融业务,所以还说不上对公司有什么利润贡献。”丰田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的内部人士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