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孙亚鑫:国Ⅳ标准影响集中在竞争最激烈的中级车市场
孙亚鑫
孙亚鑫:目前看来北京市场跟一年前,当时要求新车使用国Ⅲ标准,现在对国Ⅳ推出有关系的。我们认为国Ⅳ标准正式推出,对中高级轿车没有太大的影响。目前来看,影响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竞争最激烈的中级车市场,对于A0级车来说竞争不像现在这么激烈,因为这个厂家并不具备这样的水平或者不具备国Ⅲ到国Ⅳ的安排,主要的竞争还是目前中级车市场。这也给我们提供一个机遇。据我所知,目前并不是所有厂家推出国Ⅳ车型,推出的时候价格是怎样定价现在还不知道,就上海大众斯柯达,我们在
主持人:孙经理说做好了准备,而且有信心面对国Ⅳ标准的实施,国Ⅳ标准的实施对中级车是利好的因素,会促进这方面的销售。请王经理谈一谈,我们知道比亚迪是自主品牌的领军代表,孙经理的观点是对中级车的机遇,王经理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包括国Ⅳ标准对整个北京市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王建钧:各个厂家不愿意轻易放弃北京市场
王建钧:我认为国Ⅳ标准的实施对中国的乘用车市场来说是洗牌的机会,每次标准的实施,包括从国二、国Ⅲ、国Ⅳ,有一些新的品牌推出。对汽车厂家来说,首先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要考虑企业的生存,在一些品牌,在一些产品推出的时候,需要增加成本,中国目前车市的价格是不是能够承担起成本或者以价格作为支撑,这是很大的问题。每次标准实施的时候,有一些企业退出市场。而比亚迪进入汽车市场,希望自己在新能源开发的技术优势,为中国的环保做出一定的贡献。包括今年国Ⅳ标准的实施和国Ⅲ标准的实施会推出相应的车型,08年国Ⅳ标准的推出,我们也推出新标准的车型。
为什么这么多厂家在增加成本的同时,还要做国Ⅳ和国Ⅲ的技术改进,还有推动厂家的技术进步。很重要的原因是北京的市场对于中国车市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超出成本所能承担的范畴,各个厂家不愿意轻易放弃北京市场,很多厂家有这样的例子,战略决策为指导情况下,北京的市场受到的优惠或者受益很大,包括国Ⅳ标准的实施在北京,如果说在北京这些车友们会享受到更好的蓝天白云,舒适的环境,但是要看到只能在北京范围内,国Ⅳ的标准对油品的要求非常高。国家的油品供应可能只能满足北京市场的油品,同时北京市场的这些车友们如果出去自驾游,是不是未来会有影响,这个是值得商榷的。对于消费者是好的,对厂家是好的,推动了进步,推动了环保,面对未来的问题,不一定是好的。作为汽车厂承担的责任,对油品的供应,能源供应系统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一个对厂家的好处,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周边的人会到北京来购车,未来我相信这种情况会少多了,因为油品不能够满足国Ⅳ标准状态的使用。
主持人:谢谢王经理给我们讲的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国Ⅳ标准实施以后,对北京市民包括北京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同时产生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很现实的想法很启示。邀请
我首先给大家交代一个概念,我们讲国一、国二、国Ⅲ、国Ⅳ,在国一之前那个时候我们暂且叫国0标准,那个时候的排放是很高的,那个时候的车是划油气的供油方式,不是电控方式,划油气供油方式,在排气管没有任何的尾气净化装置,用一氧化碳打一个比方,一氧化碳像桑塔纳、捷达,每公里可以允许排放
如果汽车厂经过一番努力可以满足国一,实行国二,又满足了国二,达到这个台阶了。但是未必能够实行国Ⅲ的时候能够达到国Ⅲ,国Ⅲ、国Ⅳ台阶和国一、国二台阶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体现在几方面。
国Ⅲ、国Ⅳ台阶和国一、国二台阶,第一首先排险限制更严了,要求排放更少了。
第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如果你的车是国一的车和国二的车,满足标准以后,批量生产也满足标准以后,可以合法地生产,合法地销售,你卖出去,卖出去以后,它的尾气排放是高了还是低了,一旦卖出去以后,汽车厂基本上不再承担责任了,前提是只要你批量生产是满足国一或者批量生产满足国二的这个台阶迈出去以后,到了消费者身上以后,他的排放今后有什么变化,汽车厂基本上没有什么责任的。但是到了国Ⅲ、国Ⅳ台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它还要承担着在用车符合型的责任,就是车卖出去是在用车,国一、国二到在用车排放跟汽车厂没有关系,到国Ⅲ、国Ⅳ卖出去以后,成为在用车以后,还要承担责任,这个责任在排放标准里有规定,有要求。排放标准有一段内容叫在用车符合性的政府工作,要做在用车符合性的检查,汽车厂向某个城市卖出了若干辆国Ⅲ的车,要经常操心,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车跑了
由于OBD,由于在用车符合性检查,这两件事情都使得生产企业不能掉以轻心,他的责任十分重大。也就是考验生产国Ⅲ车的企业它的技术必须是考验技术的真功夫。
主持人: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国0到国Ⅳ,您的意思是国0是第一阶段,国一国二是第二阶段,国Ⅲ国Ⅳ是第三阶段。
韩应健:最好叫台阶。这是三个大台阶。
主持人:您把国一国二放在一个台阶里,把国Ⅲ和国Ⅳ放在一个台阶里,是不是可以理解,因为国Ⅲ标准已经使用一段时间,我们很多企业都承受这次挑战,国Ⅲ和国Ⅳ再一个层次里,国Ⅲ标准已经接受了挑战,国Ⅳ标准相对于当时国二和国Ⅲ转换来说挑战小一些,对企业来说可能容易接受一些。我们也有这样的收获。
韩应健:可以这么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