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发表报道称,“克莱斯勒公司在被瑟伯勒斯收购后4个月,就陷入财务危机”。作为美国财经界颇具影响力的媒体,《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随即被路透社等媒体和综合新闻社转载引用。
和《华尔街日报》过招
《华尔街日报》在2007年12月21日的报道中称,12月初,克莱斯勒曾经召开一次内部会议。出席该会的两位人士对《华尔街日报》说,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纳德利在会议上说:“有人问我,我们破产了吗?我说,从技术角度看没有。但从运营角度看,也许是的。我们不至遭遇破产,因为有投资方的10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很长,通篇主观分析性文字,在所有的论据中,只有这句话得到了纳德利本人的证实。《华尔街日报》判断“克莱斯勒陷入财务危机”,其如此解读纳德利所言的真实意图我们无从了解。不过,纳德利的确出言不慎。克莱斯勒目前处于极度敏感时期。一是克莱斯勒仍处于业务重组期,效果如何有待观察。二是人们担心私募资金掌控克莱斯勒后,会挑拣有价值的资产,打包卖给其他战略投资者。三是汽车业是美国经济传统动力,作为三大汽车巨头之一,从克莱斯勒身上,可以看到美国传统经济产业的演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克莱斯勒绝不仅仅是汽车圈内人关注的焦点。
这篇文章发表后,克莱斯勒迅速发表声明,指责该报对其财务状况评价不准。纳德利说:“那样说只是为了增加员工的紧迫感。”之后,该报陆续发表了几篇对克莱斯勒比较客观和正面的跟踪报道。
克莱斯勒不缺钱吗
2007年12月,纳德利曾在公司会议上表示,有瑟伯勒斯的100亿美元做后盾,克莱斯勒的现金流不会有问题。
按照当初的收购协议,克莱斯勒以公司应收账款、不动产、库存和无形资产等做抵押向瑟伯勒斯融得贷款100亿美元,瑟伯勒斯拥有克莱斯勒81.5%的股份。贷款由瑟伯勒斯联手花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5家投资方提供。去年下半年,他们曾两次尝试转售,但无合适的投资人接手。
瑟伯勒斯公司发言人最近说:“克莱斯勒已经拿到了资金,有银行的支持,并不缺钱。”
据本报记者了解的最新情况,克莱斯勒美国总部员工近来士气很高。据其内部统计,克莱斯勒是2007年美国“三大”中惟一没有损失市场份额的公司。种种迹象表明,在纳德利及其团队的带领下,克莱斯勒已经开始出现转机。管理能力得到过“全球第一CEO”的通用电气原掌门人杰克·韦尔奇盛赞的纳德利,在克莱斯勒找到了展示能力的新舞台。
中国业务尚不明朗
在纳德利提到的100亿美元中,中国业务运营的预算有多少?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联系了克莱斯勒亚太区公关部。有关负责人说,《中国汽车报》是第一家就此事发问的媒体。他表示,在全球资源配置方面,克莱斯勒会优先考虑中国市场,总部为其亚洲首席执行官墨斐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包括充足的财务支持。
自去年克莱斯勒被瑟伯勒斯收购后,原戴-克集团在全球开始分家的具体工作。在中国,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BBDC)如何分拆很受关注,坊间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墨斐在上周对本报社长李庆文说,克莱斯勒在华的当务之急是使现有车型、特别是专为中国消费者打造的国产铂锐站稳市场,如何从BBDC分拆出来不是首要问题。
在被纳德利的管理团队“挖”到克莱斯勒以前,墨斐曾任上汽股份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执行副总裁,在上海工作。而此前,他担任通用(中国)董事长兼CEO,也曾常年驻扎上海。墨斐在上海党羽丰满。据消息灵通人士称,墨斐希望克莱斯勒(中国)全部移师上海。不管墨斐打算怎样走中国之路,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克莱斯勒在这里必然会奋力拼搏。克莱斯勒麾下三大品牌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墨斐本人也有非常丰富的中国市场经验,但从跨国公司在华经历来看,克莱斯勒能否成功,有赖于与中方合作伙伴的配合。有业内人士认为,克莱斯勒在华主要合作伙伴北汽是否具有精耕细作的市场运作能力还是疑问,至少到目前为止,北汽没有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本报驻美国特约撰稿人吉令旭 联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