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李书福
今天我要讲一个很时髦的热门话题——自主创新。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需要自主创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需要自主创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照样需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市场经济竞争的目的与手段。在今天的中国提出自主创新,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表象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自主创新。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是自主创新的创新型国家。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想中国的创新型国家概念也一定会有社会主义特征。
在中国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提自主创新呢?原因很简单:中国原来搞的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我们许多人把市场经济简单地理解成自由贸易,把贸易技巧理解成市场经济的精髓,把各种贸易模型理解成参与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很少有人关注自主创新。因此,一连串的扭曲理解大行其道:拿来主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批文买卖赚钱更快;高技术项目全套引进;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等等。真正的市场经济绝非如此简单,也绝非如此复杂。真正市场经济竞争的核心是创新。包括:国家管治水平的创新,资源组合形式的创新;只有当企业家能够有条件自由地把世界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由地新组合,实现新的价值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才能证明这个国家的经济管治水平进入了真正的市场经济水平。就眼前而言,至少我本人认为,离这一天还非常遥远。理所当然,中国的改革是需要过程的。因此,中国所有企业都应尽最大水平地适应这种慢慢变革的过程,争取更长时间的生存与更好地发展。
许多现象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比如:
一、全中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管治不当所造成的时间、金钱的浪费是惊人的。机场堵塞,飞机起降不准,摆渡车调度混乱。
二、中国1.5升以下属经济型车,日本0.67升以下属经济型车;一边花大量外汇买油,一边用大排量车在浪费油品。
三、房地产调控太浪费。90平方一户,建了又拆。
四、燃油附加税迟迟不出,浪费惊人。
五、外资汽车企业全部完成布局后,宣布汽车产能过剩;政府采购标准完全为外资汽车企业量身定制。
六、中国投融资与金融体系的市场适应性改革;就目前而言,外资大举进入,内资观望停滞。这是绿色经济,没有污染的,不存在环保问题,中国应该大力发展。
七、创新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缺乏法制、政策与人文环境的支持;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法律环境,虽然国家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但由于知识产权是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权法如果不出台,知识产权从根本上讲是得不到保护的。而恰恰是创新、创意经济才是最有潜力的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八、教育体制、教育方略、教育模式的改革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如何把中国的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
当然还有更多的困难与问题摆在中国面前。每次两会,我都尽自己的职责,积极提交提案:2002年,我向国务院提交关于设立以总理为主任的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的提案;2003年,我向财政部提交关于对小排量汽车给予特别税赋优惠的提案;2004年,在小组讨论期间,我向温总理及中央各部委部长汇报民间是自主创新的源泉;2005年,我向交通部提交了要求取消货运路单的提案;今年,我向公安部提交了关于消防体制改革的提案。
我之所以向大家讲述这些故事,用意只想表明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艰难,发改委如何通过更好的改革措施,使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友好。
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创新不同于创造发明,创新是经济学的概念,属社会科学范畴;创造发明是科学技术的概念,属自然科学范畴。“‘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而‘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熊彼特)
人类的一切文明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自主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属点。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创新是建立在对所钻研的事物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之基础上的。所谓的专家就是对某种最小的事物知道得最多的人。只有对旧的事物研究得非常透彻,才能创造发明出新的事物。就像打乒乓球一样熟能生巧,像小学生学描红造句一样,只有基础打扎实了,才能写长篇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重视对创新的研究,从而使创新理论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创新能力等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总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任何国家,如果不鼓励企业创新,如果不支持企业家创新,这个国家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允许企业尽最大可能地展开各种创新设计,实现有效的“新组合”,是推动与发展各项高新技术革命,改变中国企业当前面临的各种迷局,解决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所有难题最唯一有效的方法。
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从事繁杂的经营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发现与实现有关“新组合”。企业家只有当其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或者说实现了某种“创新”时,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政府的核心职能应该要为企业家的自由组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家能够有可能展开各种自由的新组合,创造新的价值。
创新不能在自我封闭的环境里进行,创新必须是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大胆地展开“新组合”。根据当前世界汽车工业的基本态势,结合吉利汽车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联横,后来居上”的发展战略。
到目前为止,吉利汽车公司已成为中国唯一能够完全自主开发并制造自动变速器的汽车公司;中国唯一能够完全自主开发并制造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汽车公司;中国唯一能够完全自主研发并制造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车发动机的公司;中国唯一能够完全自主研发、匹配整车与发动机,整车与电子电器,整车与行驶系(前后桥)、传动系、转向系、制动系、噪音振动等关联技术的企业。
在实施全球性的吉利汽车发展战略中,我们始终坚持“先做好小学生,再读好研究生;先描红造句,后写长篇论文;先学走路后学跑步”的学习态度。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走。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吉利汽车才有资格参加德国法兰克福、美国底特律世界顶级汽车大展,并受人尊敬。中国五星红旗因此而升起在欧美上空,与世界汽车大国的国旗一样受人关注,许多华人华侨为此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地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地实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打破旧的格局,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发展,不断地创造新的组合。这是我们通过实践获得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凭什么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实只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大家也就基本明白了中国汽车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我们吉利人认为,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是因为吉利始终坚持了自主创新,并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顽强的企业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企业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生命力的成长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只有创新才能孕育企业的生命力。这好像一个孩子,家长再有钱,也无法直接用金钱购买孩子本身的能力。只有依靠自己勤学苦练才能掌握真本领,才能长大成才。吉利就是坚持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不断苦练基本功,不断健康成长。
在目前中国十大轿车制造企业中,吉利是唯一的民营企业。在国内几家立足于自主创新的本土汽车企业当中,我们的起步和发展都更为艰难;我们是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过去也没涉足汽车行业,初始资金有限,从进入汽车工业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注定我们要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
吉利是一个执著于技术创新的企业,一个致力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企业,一个拥有从技术、企业管理到市场营销等的高级人才团队的企业。吉利的成长过程,凝结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吉利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变强的无比艰辛;吉利的壮大过程,必将为中国百姓带来更多的福音。
事实上,通过这些年的自主创新、大胆实践,我们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1998年第一辆吉利车下线到今天,吉利至今累计已经生产汽车突破50万台,奔跑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国。在短短几年间,吉利已经研发并投产了7款不同的车型,在近期将要投产6款新车型,还有一代又一代新车型正在研发当中。在吉利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吉利在开发手段上已经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全数字开发的能力。吉利自主研发并投入生产的4G18发动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进气全铝汽油发动机,实现了几代汽车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下面我想稍微展开一下谈谈几点体会:
一、自主创新是吉利的灵魂
从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领域之后,吉利取得了快速而长足的进步,重要的一点是在车型和关键部件开发上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在目前中国本土轿车厂商中,吉利第一家实现了自动变速箱和发动机自主产权产品的自给自足。几年来,相继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五速、六速、手动变速器,三档、四档自动变速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等核心部件,掌握了世界领先的超大升功率发动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整车设计、匹配、试验、验证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实现了几代汽车人的梦想,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业绩。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吉利自动变速箱的研制过程。
自动变速箱是汽车上的一个关键零部件。在吉利开发出自己的自动变速箱以前,中国始终无法掌握制造自动变速箱的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中国的自动变速箱100%依靠进口。国家有关部门在此领域曾进行了长期的研发和投入,但都没有结果。早在70年代,一汽在红旗项目上就开始了自动变速箱的研究。此后,一汽与奥迪合作,继而与德国大众合资,红旗的技术平台从此建立在奥迪100的基础上,自动变速箱项目便再也没有了应用和继续开发的平台。2000年,国家在自动变速箱的研究上又专门立项,从国债计划中安排款项支持上汽和天汽研发自动变速箱。上汽自动变速箱项目在论证阶段就终止了,天汽的项目也是中途停止。两个项目耗时两年多,参加研发的中高级工程师200多人,共花费了8亿多人民币。
吉利不信这个邪,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决定上马自动变速箱研发项目。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发现,以往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对自主创新的态度不够坚决,方向不够明确,太急于求成。对自动变速箱这种高技术项目的研制任务不是有钱就能完成的。
2002年,我们找到曾担任国家自动变速箱电子电器课题组的组长,力邀其加盟吉利,重新启动已经停止的自动变速箱项目的研究。
当年10月,吉利自动变速箱项目上马。由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期间的艰难可想而知。没有任何的数据可以参考,所有涉及自动变速箱油路系统的参数,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各种动态数据的采集,只能由我们的工程师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获得;甚至连所有的检测设备也都是由我们的工程师自己研发的。因为这些技术数据是有钱也买不来的,只有靠自己的实践、试验、一步一步地积累,才能形成。
无论是对系统设计、关键参数、相关生产设备和零部件,外国同行都控制得非常严格,甚至连我们去日本验收设备,日本驻华大使馆都不给签证。本来是企业的商务活动,也有正式规范的所有手续,而使馆却无理由拒签。这种跨国大公司的商业情报与国家机构的有效沟通,阻止了我们的技术进步。既让我们感到伤心、痛恨,也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自动变速箱液力油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都被我们所一一掌握。
自动变速箱不但在产品设计上非常困难,其产业化同样也是一个难题。由于国内在自动变速箱生产上长期以来一直空白,相关的配套能力严重缺乏。因此,我们只有自己与配套厂商进行技术交流,甚至是手把手地教会配套厂商怎样生产所需的配件。
经过整整三年的技术攻关我们彻底掌握了原理和核心技术,培养了一大批自动变速箱零部件生产研发企业,开发出了中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深深懂得,培养一大批中国本土的自动变速箱零部件研发企业及基础材料技术的研究,对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在成功研制三速自动变速箱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加紧研制四速、六速、八速自动变速箱,使中国的汽车自动变速箱技术向前跨越了60多年。目前,吉利的自动变速箱技术与世界同行差距缩短到2—3年,并正在逐步赶超世界领先水平。
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吉利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功,它表明中国人完全能够在汽车领域有所作为,完全能够掌握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
二、技术与人才是吉利成长的根基
汽车是人才密集型产品,我们要把中国的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并且能够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这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战略。
几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包括一批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的汽车人才。吉利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取得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收了大批汽车领域的专业技术英才。这些人才中有来自一汽、二汽、上汽的厂长、高级工程师、经理、技术人员,也有来自我国汽车研究机构的老专家、老技术人员,还有来自国外的汽车制造专家。如曾任韩国大宇国际集团公司副总裁的沈奉燮,目前任吉利的执行董事、副总裁兼研究院副院长,主管研发工作。这批优秀人才加盟吉利,在决策层、技术管理层、生产制造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吉利集团现有的技术人才中,博士75人,硕士318人,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81人,外国专家7人。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进入,正在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改变着吉利的面貌,实现了吉利“化蛹为蝶”的蜕变。
众多的专家投身吉利,汇集在“吉利自主造车”的事业中,关键不仅在于他们看到吉利是一家有前途的企业,更在于吉利为他们提供了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敢于给他们空间,敢于投入巨额的资金和巨大的人力。沈奉燮解释他加入吉利的理由,就是“吉利的最高管理层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很大的抱负”。
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后,吉利集团还投入力量自己培养汽车专业人才。这是我们研究其它企业经验作出的决策。无论是美国的通用,还是日本的丰田,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美国的通用汽车学院、日本的丰田商学院就是其人才培养摇篮。这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律。
我们除了自己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外,还下大力气培养高素质的技师、技工人才。去年我们已经找了一大批特殊的孩子,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孩子呢?简单地讲:学习成绩好,创业心强,不怕苦,愿奉献,家庭非常贫寒。这些孩子由我们出钱培养,参与到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中来。今年,我们还要在全国再寻找1000名这样的孩子。
近十年的实践与发展证明了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吉利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院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社会各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目前吉利几所学校在校生近3万人,并且正在不断扩大规模。根据吉利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的规划,共需要员工近20万人。因此,我们计划把吉利在校学生增至1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3万人,每年进入吉利工作1—2万人。再经过10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就有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三、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坚定一个信念,认准一个方向,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是我们的使命。车子要好,使老百姓又要买得起,还要跑遍全世界,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很清楚地记得,吉利刚进入汽车行业的1996年,中国的汽车售价都在8万元以上,中级车在18万元以上。这样的价格,这样的产品,在世界上不可能形成竞争力。我当初就提出来要把经济型小排量轿车的造价控制在3—5万元/辆,把中级轿车的造价控制在8—9万元/辆。舆论一片哗然。而吉利为什么有这种自信呢?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车价高的主要原因是受制于人,技术上受制于人,设备装备上受制于人,零部件采购受制于人,市场营销受制于人。总而言之,原来的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受制于人,没有中国人的话语权。虽然合资双方各占50%的股权比例,虽然工厂建在中国,市场也在中国。但是,研发不在中国,灵魂不在中国。因此,车价始终居高不下。而吉利进入轿车行业后,首先是自主研发,然后是零部件全面国产化,吉利没有同世界上的任何汽车公司合资。但是,吉利已经同世界上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其实,全世界的所有汽车公司在一些特殊的技术及相关专业方面也是同这些专业公司合作的。吉利虽然没有同世界上的汽车公司合资,但吉利更正确地选择了同世界上的汽车公司一样与世界上的汽车技术专业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是拥有100%自主权的合作,不看别人脸色行事,具有充分的话语权。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纺织、五金、机械、模具、塑料、橡胶、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行业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相关技术合在一起,通过技术集成优化,就是一辆中国汽车。这就是为什么吉利在1996年刚进入汽车行业就有信心“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基本道理。
有人说,李书福等于无知,无知者无畏,所以李书福什么都不怕。鸡蛋碰石头,能有好结果吗?造3—5万元一辆的汽车能造好吗?我就是无畏,但绝不是无知。自主创新虽然很艰难,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唯一成功通道,也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新无限,快乐无穷,投身于创新事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吉利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创新给所有吉利人带来了快乐,也给所有吉利车用户送去了幸福。
四、用高技术武装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2005年9月,我们带着5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车”来到德国法兰克福,参加第六十一届国际车展。在100多年来的世界汽车工业版图上从未出现过中国汽车,吉利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打破了这一格局,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德国法兰克福上空。吉利的参展受到各方面的特别关注:2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络绎不绝来到吉利汽车展厅,耀眼的闪光灯不停闪烁,辉映着中国的牡丹花、中国的京剧表演。穿着唐装的吉利工作人员,不停地沏着中国的功夫茶,精神饱满、热情大方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新老朋友。
中国车,中国人,中国文化,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世界汽车同行们以及全世界的汽车用户一个概念:世界汽车工业版图必须增加中国汽车。因为中国汽车已经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与特征,从造型到内在技术,从表象到内涵,都充分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与灵魂。
在车展上,我们理直气壮地回答任何国家、任何人提出的有关知识产权与技术来源方面的所有问题,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工业。
通过与记者及经销商的沟通、交流,一问一答之间,我隐隐地感觉到世界汽车市场正期待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他们渴望中国人为其制造“更加实惠的好车”。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经销商都很积极地与吉利业务人员进行洽谈,争取销售代理权,本次意向订货已经超过10万辆。商业直觉告诉我,一个善意而广阔的世界汽车市场正在向中国汽车工业招手。
因为我们在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节能环保型汽车工业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今年1月份,我们再一次受到国际顶级车展组委会的主动邀请,代表中国汽车企业参加北美国际车展,并获得了本届车展的特别奖——银钻奖。
展会上,我们的展台始终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汽车经销商和参观者围得严严实实。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在现场直播时说: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汽车来自中国,没有天窗、地毯,也不豪华。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
不管是在法兰克福还是在底特律,世界汽车同行们也在计算着中国汽车与之正面交锋的时间表,是5年?还是10年?他们不会让我们顺利地成长!因此,我们必须要心中有数,不要过分乐观,乐极就会生悲。但是,中国汽车最终要走向全世界,这一点,所有的人都已深信不疑。
吉利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我个人的吉利,也不仅仅是全体吉利人的吉利,而是中国人的吉利,是全体中国民众、中华儿女的吉利!
人是需要有精神的!有人问我:你想赚多少钱?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我不想再赚什么钱了,因为我已经够用了。人不能为钱而活着,不能仅为钱而奋斗!但是,为了实现吉利汽车走向全世界的理想,吉利必须要创造好的效益,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根本性崛起,吉利必须要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还要奋斗,还要拼博!
吉利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进入汽车工业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出了贡献。首先,吉利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在“合资浪潮”之后投身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之一,并且取得了成功。其次,吉利坚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使普通百姓拥有汽车的梦想成为现实。第三,从研发到生产到车间管理,吉利为中国多年来积累的汽车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与抱负的机会,也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干部。第四,我们正在研究的全球领先的汽车节能与环保技术产品很快就能投放市场。这一重大技术的突破将会引起全球同行的关注,将会给中国高技术汽车产品的出口开创先河。我们这个曾经只有“修理厂”水平的企业,这支曾经口袋里只有一本《机械设计手册》的工程师团队,已经开始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中不容小觑的力量。
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自主创新一定要在自己的主宰下,尽最大程度地利用全球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自己所用。包括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等都可以全面利用。因此,今天的吉利已经装备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前沿技术,我们还在不停地自我超越、持续改进、顽强拼搏,加快追赶世界汽车工业最领先技术。只有这样,中国汽车工业的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吉利要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的那一天才能到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