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业已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还是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都将培养年产百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这将在客观上加速企业并购重组的步伐。可以预期,这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以重组并购为主线,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中国汽车业“大洗牌”的序幕。
中国车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组整合,而整合的目标,则是形成数只集团化航母。
3月3日,停牌已经一个多月的东安动力(600178)复牌,随之而来的是一则公告也宣告国内首宗央企收购央企的案例进入收官阶段,从事飞机制造的东航二集团敲定了“联姻”东风汽车的股权和资产。公告称,关于东风汽车、哈飞汽车以及公司控股股东中航科工(中航二集团在港控股公司)三方合资事宜,中航科工拟以其持有的公司有限售条件流通股股权(251893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4.51%)作为出资,中航科工附属公司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其部分汽车业务资产作为出资,东风汽车公司以现金出资。一旦完成,新合资公司将成为东安动力的控股股东。
这个足以震动汽车业界的重磅重组,距离中国汽车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上汽与南汽(南汽控股方跃进集团)全面合作协议,不过月余时间。而此前的1月底,媒体也披露了北汽控股已基本敲定与福建汽车集团进行整合的消息。
两桩并购重组短时间内相继登台,似乎昭示着,中国汽车业一场大重组序幕的拉开,而这轮重组的目标,则是少数几个汽车业航母的诞生。
东风将如愿收编“哈飞”
目前,东风汽车、中航科工、东安动力、哈飞等正在讨论合资公司中的各方股权比例等具体事宜。国资委已对“东哈恋”明确表态支持,而由于涉及A股H股公司,仍需证监会豁免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有媒体报道称,最快4月份,最迟不超过上半年,东风就将与中航二集团签署合资协议。
据悉,2007年11月28日,东风汽车集团发行了21亿元一年期短期融资券,随后就和中航科工签署了购买哈飞汽车协议。而如果此次合资公司顺利成行并应验市场传言,东风将顺利从中航科工接手其部分汽车业务,成为东安动力和哈飞大股东,也成为此次重组大赢家。一方面,哈飞汽车和东安动力的自主研发能力,将有效补齐东风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短板,使其得到一个优质的研发和生产平台。另一方面,对既竞争又合作的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PSA),东风也可借此让PSA妥协得以参与哈飞PSA商务车合资项目,制衡PSA。
不过,对于新合资公司,东风汽车将综合净资产和二级市场价格定价,但出价几何,新公司股权比例构成等目前仍未有明确消息。
截至3日收盘,东安动力股价11.79元,其停牌前30天均价每股达11.64元,作为出资的股权在二级市场交易价高达29亿元,而此次并入的哈飞汽车业务由于不含深圳工厂,并入合资公司的净资产不足8亿。
汽车业大重组启幕
随着东风和北汽的并购计划曝光,排名前五位的中国汽车企业已全部加入并购阵营。业内人士纷纷猜测,“上南合作”是中国汽车业“大集团化”的一个经典样本,在样板效应下,中国汽车“大集团化”战略或将加速推行,而这个战略的实施方式就是并购重组。
可以预期,这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以重组并购为主线,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中国汽车业“大洗牌”的序幕。
汽车行业的“十一五规划”对于产业整合有明确表述:“鼓励兼并重组以结构调整带动发展,要形成1~2家年产200万辆以上,其中自主品牌产品占50%以上、出口占产量10%以上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形成若干家年产100万辆以上,其中自主品牌产品占50%以上、出口占产量10%以上的骨干汽车生产企业。”
而这若干家“汽车国家队”的企业都有望获得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扶持,包括产品目录、税收、融资和其他优惠政策。显然,能否跻身“国家队”,决定着各家汽车企业未来的命运。
2007年底,上汽与南汽两个汽车巨头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完成了别人数年都难以完成的并购,成就了国内汽车行业史上最大桩并购,也拉开了“十一五”规划框架下的行业大重组序幕。二者的合并也将直接催生一个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庞大自主品牌计划的大型汽车集团,也意味着新上汽将成为中国首家年销量超200万辆的汽车航母。
在合作签约仪式上,这场合作的主导人———国家发改委把国内所有汽车企业一把手都召到现场,并透露了管理层“本着优化资源利用,加强企业间整合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意图。
随后,东风收编哈飞步伐加速。新年刚过,就出现了东风哈飞重组的正式公告。有评论对此形容为“中国汽车资本重组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而且异常嘹亮:中国汽车业将在国家资本和政策支持下,开始实质性的战略整合,最终形成不超过3~4家大型汽车集团”。
事实上,国外汽车业从早期成百上千家企业的自由竞争,到今天“6+3”等少数企业的寡头竞争,正是重组的结果。从早期的用市场换技术,到后来的走出去找市场,再到最近的购买国际品牌,中国汽车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整合。
“即便没有‘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组建‘汽车国家队’的传言,中国汽车企业仍会发动一系列并购。”中信证券汽车分析师李春波对媒体表示,按照世贸组织公平竞争的原则,旨在扶持国内汽车企业发展的汽车产业政策不可能长期存在,而这一政策一旦终止,国外汽车巨头将很难给“国字号”企业以出手并购的机会。“有实力的中国汽车企业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而且越快越好。”
下一个“上南”是谁?
在上南合作和东哈恋之后,下一个重组的主角将由谁来扮演?这又成为新的悬念。
依2007年销量排名,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汽车集团位列前三,销量均超百万辆,广汽、长安、北汽紧跟其后。这些汽车集团都已经制定各自的“十一五”计划,并明确提出,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产销200万辆的大型综合汽车企业集团。
目前东风虽然位居国内第三,但身后长安、北汽、广汽紧追不舍。而如果加上哈飞每年近30万辆的销量,东风的汽车总规模将超过140万辆,与一汽接近,届时第一阵营的排名将有可能发生改变。
从第二阵营看,2007年,北汽、长安、广汽产销均未达到100万辆,按照汽车产业规划,百万辆产销规模显然不在重点培养之列,三大家也在摩拳擦掌。
早在一年前,北汽和福建汽车就在商讨合并的可能性,双方已经就整合进行多轮磋商。最新的消息是,1月底,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更是在一个聚餐会上透露,已经物色了整合重组的对象,年内肯定达成。
广汽集团董事长在不同场合说过:“广汽有资金也有实力进行并购”,至于并购的对象目前还没露出水面,“有可能是国外的,也有可能是国内的。”
一汽集团、长安集团也可能会对感兴趣的汽车企业展开并购,而存在被并购可能的企业则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在“海归”技术专家赵福全出走之后,后续产品研发存在不确定性的华晨汽车;日益边缘的福建汽车,开展轿车项目并不顺风顺水的江淮汽车等等。
这将又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
对于国内几大汽车集团的“扩张宣言”,国家信息中心资源部主任徐长明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从长期来看,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是大势所趋,但当前大规模兼并重组的时机尚未到来,市场基础也未形成。只有当汽车市场基本饱和,汽车生产利润摊薄,必须达到百万辆规模才能生存下去的时候,大规模兼并重组才会出现。
汽车行业观察家贾新光则认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国内汽车行业兼并重组成少败多。我国政府部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扶持三大集团的产业政策,客观上强化了三大集团兼并其他汽车企业的权利,多数重组成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难以成功。他强调,兼并重组双方,一定要在市场战略层面具备很强的互补性,并认真规划双方将来的发展前景真正实现双赢。
至少就东风并购哈飞,资深汽车记者武卫强就不那么乐观。他认为,东风自己在研发、生产、销售、国际化运作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积累,更像是一个投资公司。哈飞以及中航下属的其他汽车企业也是老央企,欠缺的是研发、营销、管理等。这些需求,东风自身也缺。东风联姻哈飞,不过是“1+1”的叠加,难以出现“天一合并”、“上南合作”的效果。
无论是业已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还是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都将培养年产百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这将在客观上加速企业并购重组的步伐。但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尽管从数量上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新车消费大国,但长期以来国内汽车企业看似热闹,实则捏不成一个拳头,缺乏国际竞争力,规模化经营较差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业内人士也提醒,汽车散弱乱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改观,汽车工业不能片面追求大规模生产而忽视了质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