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汽车人杂志专区 > 动态更新

专访 萱岛幸久的汽车心得

  作为一个“老日产人”,萱岛幸久对于日产汽车的海外创业史、雷诺-日产的融和史等具有更深刻的体会,他所提供的经验和建议对国内汽车企业也更有借鉴性


  来源:汽车人杂志  作者:管宏业

  同他那个年代的男孩子一样,萱岛幸久少年时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一辆日产Skyline跑车,“如果说有一辆汽车能被冠以‘战神’的称号,那肯定非Skyline莫属。”谈起自己儿时的梦想,年已不惑的萱岛仍然一脸兴奋。

  正是少年时对汽车强烈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心目中dream car的痴迷,萱岛幸久从庆应大学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日产汽车公司。“日产在日本有辉煌的汽车运动历史,同时品牌号召力很强,大学毕业能够加入日产,我想我是幸运的。

” 萱岛说道。

  如今,这个在日产已工作31年的“老”汽车人,早已过了听到马达轰鸣就全身热血沸腾的年纪,自从担任日产(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之后,萱岛的兴奋点发生了转移,他将精力投身于年轻时从未想过的一个地方——中国。在中国,萱岛感受到一种“从未如此强烈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萱岛看来,相比日本,“中国市场不仅规模比日本大得多,而且发展也快得多”。2007年,中国大约有52款新车型投放市场,相当于每个星期都有新车型,创下了历史新高。“每个星期市场都在变。”萱岛感叹道,这么快的速度是他从未经历过的。

  当国内市场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本土车商势必向海外寻求突破,正所谓从量变到质变,发达国家汽车产业轨迹大多如此。“日本汽车业也正是从批量出口开始迎来突破性发展。”萱岛说道,在他看来,眼下中国汽车业也到了这样一个转折关口。

  从量变到质变

  1977年,大学毕业的萱岛幸久进入日产汽车公司。刚一加入公司的他,就被分配在海外事业部,从事汽车出口业务。那时候,火爆的汽车出口成为日本经济鼎盛时期的标志,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

  比美国、德国这些发达汽车国家更明显的是,海外市场历来都是日系企业的重中之重。由于本土市场饱和,数十年来,日本车企的出口产量和在海外市场生产销售的数量,远远大于在日本本土生产和销售的数量。2007年,全部日系汽车企业销量总和超过1500万辆,但日本国内汽车销量不过为600万辆左右。 据萱岛介绍,上世纪60年代后,同其他日系车企一样,日产把出口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而事实上,从日产1933年正式成立还在用DATSUN的品牌时,日产就开始有了出口业务。

  经过近40年的努力,出口和海外本地化生产已成为日产事业的重心。2007年,日产全球销售汽车367.55万辆,同比增长5.7%。其中在日本国内的销售仅110万辆左右,出口海外的以及在海外现地生产的产品,则占去了2/3以上的份额。

  但与30年前相比,日产的生产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企业不再坚持将出口作为事业的惟一核心,而是顺应时代要求,根据不同市场环境,采取与出口市场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将在海外现地生产作为事业发展的新重点。

  最初的海外建厂是在1955年,日产与中国台湾省裕隆公司合作生产,开启了海外工厂生产的序幕。对此萱岛颇为自豪:“日产不仅出口产品,而且是最早向海外输出生产线的日系公司之一。”

  目前,日产已在全球18个国家设立了27家工厂,在日本本土保留有横滨、枥木、九州、追滨和座间5家工厂。此外,日产汽车还在全球拥有4个研发中心,其中一个就设立在中国。

  “东风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2003年,日产与东风集团组建了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合资企业——东风有限汽车公司,如今4年过去了,个中经历,萱岛感慨颇多。他坦言,与东风组建合资公司,是自己从事中国业务7年来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万事开头难,合资最开始当然也比较艰辛,但好在经过双方努力,目前进展还是不错的。”

  由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相关规定,东风有限是一家股权对等(50:50)的合资企业,这是与日产在全球其他17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独资工厂最大的不同,也让日产在初期的经营决策中受到了一些“牵制”。对此萱岛认为,中国政府的相关法规应该遵守,没有人可以违背,日产需要转变在其他海外市场的传统思路。更何况,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对于日产的中国战略布局有着绝对利好的一面,也是多数跨国巨头抢占中国市场的必行之路。

  “东风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基础深厚,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政府公关能力,如果没有东风,日产在中国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萱岛对《汽车人》肯定了中方合作伙伴对日产中国事业的帮助。

  雷诺-日产基因再造

  如果说与东风集团的合资,改变的只是日产在中国的生存状态,那日产与雷诺的结盟则使日产在全球都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

  根据雷诺-日产日前发布的2007年度全球销售业绩,两家企业全球总销量达616万辆,同比增长4.2%,再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雷诺销售了248.44万辆,日产销售367.55万辆,目前,雷诺-日产联盟在全球汽车市场上的份额约为9.1%,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商,仅次于通用丰田、福特和大众。

  与雷诺的联盟,萱岛认为对日产的“影响相当巨大”。从1999年结成战略联盟开始,日产实施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复兴计划、180计划、增值计划等,都在形态上改变了日产很多,当然,作为企业经营最核心的品牌理念,日产并没有任何改变。

  对于业界评论雷诺-日产是“汽车界合作最成功的范例”,萱岛坦然接受。事实也是如此。纵观全球车业合作案例,无论是戴姆勒和克莱斯勒,还是通用与菲亚特,没有任何一对联盟能像雷诺-日产这样取得双赢结局。萱岛认为,“跨文化管理和共享资源”,是雷诺-日产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雷诺是国有控股西方贵族式企业,日产是以独立保守著称的东方公司,二者都拥有太多的旧有习俗,其间强大的排斥力更远大于同属西方文化的戴姆勒和克莱斯勒、通用和菲亚特,如何在不同的价值文化体系中做到融和互信,则成为雷诺和日产合作的关键。

  在萱岛看来,无论是合作还是合资,都不可避免涉及跨文化管理问题,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企业在一起,文化融合远比经济联合困难很多,日产和雷诺结盟初期也存在这方面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合作能否成功,甚至合作持续多久都无从谈起。“取得相互理解是合作的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制定共同遵守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萱岛说,“无论是日产还是雷诺,双方都明确了共同发展、求得双赢的目标,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加强相互沟通,用沟通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然,考虑到日产和雷诺的结盟深入到了战略层面,只靠互相了解和学习还不够,很多时候需要一起工作、一起决策,这个时候,恰当的组织结构、工作方法和分配都尤为重要。“雷诺-日产联盟一条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在于,我们成立了CCT(跨职能小组),在削减成本、流程再造等重要问题上,双方共同派代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萱岛补充道。

  CCT小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雷诺和日产间的资源共享,双方可以分享好的工作方法、成功的经验,不仅互补,而且是相互学习的对象。举例来说,日产长于执行、雷诺长于战略。日产在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有较强优势,它在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有分支机构、有领先世界的制造系统、在发动机和传输系统等领域保持领先等,而雷诺在终端销售、零部件采购和物流控制上做得很好。正因为这样,双方优势结合,资源共享,成就了最成功的汽车业合作范例。

  英菲尼迪的机会

  2008年,萱岛幸久在中国的工作职能发生了一些转变,由于日产(中国)有限公司将日产品牌的进口车全部委托东风有限销售,因此,今后日产中国将只专注于英菲尼迪单一品牌,日产对于英菲尼迪的投入可见一斑。

  在所有高档车品牌里,英菲尼迪是来到中国市场最晚的一个。尽管如此,萱岛幸久仍然对英菲尼迪抱有强烈的信心:“虽然中国整体车市增长速度开始放平缓,但高档车市场成长迅速,我相信高档车市场增长率比整体车市增幅还要快一些。”

  油价依然在涨,环保人士的呼吁更加苦口婆心,但2007年,大排量高档车的增长幅度仍然保持旺盛的势头。其中,奥迪品牌国产加进口总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宝马总销量也超过5万辆,就连纯进口的雷克萨斯销量估计也已经突破2.5万辆,猛飚急涨的豪车销量为蓬勃的中国经济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根据发达国家销量比例统计,高档车在整个汽车市场上的比重大概在8%左右,按照中国千万辆级市场推算,中国高档车市场也大概应该在80万辆级水平。

  2007年,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品牌和沃尔沃外,其他高档品牌凯迪拉克、萨博和讴歌等销量都不足1万辆,国内高档车总销量仍不到30万辆,面对一个近50万辆的市场空间,任何一个高档车品牌都不能不心动。这也让萱岛看到了固有市场格局中英菲尼迪依然可以进入的空隙。

  萱岛承认,中国消费者偏爱德国高档品牌,但他认为那是因为德国车进入中国时间较早。据他观察,中国高档车市场基数增大后,换车的消费者和新贵们并不满足于一个类型品牌,这对英菲尼迪之类的新品牌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英菲尼迪还是其他品牌的高档车,都会拿到自己的份额。” 萱岛说道。

  市场证明了萱岛有理由乐观。尽管登陆国内不足半年,但英菲尼迪开局不错。据北京运通英菲尼迪4S店数据,在最初销售的一个月内,英菲尼迪销量达到近200辆,随后每个月单店销量也稳定在近100辆。“虽然来得最晚,但这个成绩比其他两个日系品牌刚开店时都要好。”日产中国一名员工这样告诉《汽车人》,“这甚至超过了我们当初的乐观预期。”后来者有后来者的优势,起码,它可以避免前车之覆。 谈及英菲尼迪能够取得开门红的原因,萱岛并不否认吸取了另一个日系品牌教训,但他总结说,更主要因素在于英菲尼迪拥有优质的产品和经销商,而这正是维护消费者对日产信心的重要法宝。 良好的开局加大了日产继续投入的决心,萱岛自信:“在已经引入的G、M和FX系列的基础上,2008年英菲尼迪在中国的产品线还将继续拉长。”

  虽然曾有人评论,英菲尼迪诞生于北美,成功在北美,在中国初来乍到,短期内难有建树,但萱岛并不认同,他这样告诉《汽车人》:“北美和中国有极大的相似性,二者都市场广阔,最关键的是这两个区域都属于多元的开放市场,消费者都乐意接受更好的产品,如果能在北美成功,在中国当然也可以。” 事实上,英菲尼迪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专属北美的烙印。除了美国和加拿大之外,在中东、俄罗斯和韩国,随处都可见英菲尼迪的身影,正如萱岛所言:“日产的战略目标绝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区域品牌,而是将其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档品牌。”

  日产之于中国启示

  随着中国市场日渐成熟,国内本土车企同样面临40年前日产的难题:如何走向海外?萱岛结合日产的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要想在世界立足,在全球都有所作为,还是必须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认同和好评,这对于任何一个外来品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两个难题。首先,外来品牌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目标市场了解到底有多少?进入新的市场,引入一个新品牌,必须做好产品规划和市场调研,了解即将投资的市场和消费者。日后这个新产品能否成功,发展的空间有多大,都建立在对市场了解的基础上。

  “为了做到这点,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充分展现自己,把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作为一个外来者,到底是产品好还是服务好?让当地市场尽早了解你的优势,这样能够加快融入的速度。其次,如何建设经销商网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萱岛说。

  建立品牌美誉度也是外来品牌非常重要的任务,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品牌的力量来自于消费者,只有赢得顾客好评才是好的商品。” 萱岛表示,日产目前在中国仍处于建设品牌美誉度的过程中,当然对任何企业而言,这都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使命。

  雷诺-日产合作成功的经验,同样也适用于国内企业。针对国内正在涌动的兼并重组潮,萱岛善意提醒说,两个企业间的重组,在一般人看来也许就是互换股权、共享平台、更换产品等经济行为,这固然不错,但如果不能做到文化融和,改变人员的思维和行为,重梳管理体系,重建经营模式,那就难言成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责任编辑:靳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