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商过去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中国汽车工业仍然面临质量问题的挑战。在它能够达到全球竞争水平之前,还要做大量工作。——美国《商业周刊》
阿喀琉斯是希腊人传说中的勇士,他刀枪不入在战场无人可敌,然而却有一个致命之处——自己的脚后跟。
谁来捍卫汽车的质量?
解决问题先要找症结。如果你参观过国内的汽车工厂,一定会对厂房内“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命”之类的大标语印象深刻。可见中国汽车企业对质量问题并非不重视。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首当其冲是设计研发,毋庸置疑,设计研发一直是中国汽车的短板,特别以自行研发的车型为例,在研发技术储备薄弱、资金实力有限、研发人员缺乏的条件下,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首先面对的最严峻考验就是质量。自主开发轿车进军海外频频遭遇“质量门”“碰撞门”,这其中固有外国人的一惯成见,然而自身也并非理直气壮。即使是合资企业们从海外引进生产的车型,同样的生产线和设备,由于材料性能、生产控制及工人素质和熟练度等先天不足,对质量也会造成严重影响,有专业机构统计,仅汽车总装环节的人工配装工序有细微的失误,就可能使得整车的质量问题率提高近5%以上。
行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由于国内车市的价格大战,生产成本和利益成了汽车厂家们的第一目标。在汽车质量环节的投入是笔巨大开支,在很多厂家而言,正好可以大做文章,比如降低原材料采购的门槛、压缩质量管理支出、减少质量检测损耗等等,比如海外汽车企业,据说每款新车在定型前要报废上百台车用于碰撞实验,即使投产后,几乎每周也都会拿产品进行安全碰撞,以不断验正,而这在中国汽车企业是不可想像的。
谁该对汽车质量负责?
“先用大量便宜的产品夺取份额,然后再改善质量,制造更好产品。”这是一些国内汽车企业认同的信条。且不说这样经营手段对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首先就透射出根本理念上的偏差:“质量倒底为了什么?”厂家商家口口声声宣称一切为了消费者,可是不用隐晦,首先谋算的还是自己的利益,正因此才时常会出现某汽车因为质量出了事故,厂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善后、如何解决,而是怎样去掩盖问题真相,怎么堵住舆论和媒体的嘴。
质量和安全成为汽车宣传时最常听到的字眼,看似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很多时候这不过是厂家们摸清消费者心理,把质量安全作为取悦市场的手段和炒作的噱头,口口声声称自己的车有多少种安全装备,有多少个气囊,然而实际上连基本的车身强度和钢板质量都能省则省,这样的车会安全吗?
谁来解消费者之苦?
3·15是个让一些厂商如坐针毡的日子。然而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是很幸运了,一年里,也只有这么一天让人惶恐,而其余的364天,郁闷的还主要是消费者。美国人把质量有问题的车称为“柠檬车”,为了解决劣质车问题保障购车人的利益,制有一个《柠檬法》。然而在中国,却缺少这样的一个法律。国内媒体时常会报道一些砸车、游行之类的极端事件,这也折射出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无奈。
在国内常被提起的两个法规就是“召回”和“三包”。国人曾把召回当作解决质量问题的灵药,然而当召回真正在国内实施之后,却并没做到想像中的催枯拉朽。召回需要雄厚实力作后盾。并不是每家企业都承担得起召回这样堪称奢侈的行为,尤其对中小型自主品牌,一次大规模召回也许意味全年的利润打了水漂。此外由于国人观念的不同,厂家对召回的负面影响顾虑重重,以至于国内汽车行业出现这样的现象——质量有了问题,厂家能瞒就瞒,能混就混,实在混不过去宁可通过遮遮掩掩的优惠政策来变相召回,也不愿意公开宣布产品的质量缺陷。
对召回的失望使人们对于汽车“三包”政策寄予最后的期待,汽车“三包”政策的草稿已拟出很长时间,但就是难以实施。表面看是因为汽车问题太复杂。而说到底各方利益难以圴衡、缺乏权威公正的鉴定机构以及理赔标准的松紧难以把握,这才是“三包”政策迟迟不出台的根本原因,即使在“三包”实施之后,这些问题也将是执行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不过,从长远来看,召回总是个好的开端,三包也将是一个契机,在此之后,伴随而来的应该会是各种法规的完善和健全,中国终会有自己的《柠檬法》,那时中国购车人便能理直气壮对劣质车说“No”。
谁能扮演质量的仲裁者?
中国汽车产业常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公信力的缺乏,无论政府、媒体还是行业机构,消费者对于任何信息都心存疑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行业长期的不规范不诚信经营,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权威的检测鉴定仲裁机构的缺失。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海外一些商业性的检测机构进入中国,比如国人已经熟悉的NCAP安全碰撞等,从某种程度起到补充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从现实看,只有从政府层面建立一个多方认可、公正透明并且具法律效力的官方权威机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可信监督机制,这才能彻底解决关于汽车质量的瓶颈问题,比如为召开、三包等法规提供技术支持、给予消费者投诉和维权的武器、最终重拾起人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信任。
谁将承担发展的代价?
不少国内汽车厂商把韩国的汽车发展模式作为模本,按照有的行业观点,韩国车虽凭借高配置、低价格的优势迅速在国际市场走火,但受自身条条的局限,总体质量及安全性并不是太过硬。但是这里有一个案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它的低价策略和大力营销使它很快取得成功。最初两年每年销量接近30万辆。然而,当时现代汽车的质量未能让美国消费者满意,他们抱怨并开始抛弃这个品牌。 结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现代汽车年销量下降到10万辆以下。当时甚至考虑撤出美国。 然而在陷入绝境情况下,现代汽车决定加大投资力度,改进产品质量,甚至第一个提供10年质量担保,随后逐渐赢得美国消费者认可,四年内销售额几乎增长3倍,在美国市场实现了戏剧性复苏。
现代汽车的起伏很值得言必称海外的中国汽车企业们借鉴,中国的汽车产业历程短,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还会有很多,谁将承担这样发展的代价?是企业?消费者?还是全行业?关键是有很多代价即使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而言,都是太过沉重的,就像我们所说的汽车质量。
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无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解释为“得消费者心者,得市场”,而再引申到汽车产业和汽车质量上,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只有真正对消费者负责的汽车厂家,才能有长远发展的前景;只有真正敢对直面汽车质量的企业,才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