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观点。
汽车降价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多年来的主流话语,深得消费者之心。而现在笔者要逆“流”而上,同样是出于为消费者筹谋之意。
进入2008年以来,钢材涨价,用工成本上涨,为达到国IV排放标准升级燃油系统而导致的成本增加......重重压力之下,价格一贯只降不升的汽车行业经受着严峻考验。
东风有限汽车公司总裁中村克己在离开中国前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抱怨,中国商用车的价格简直卖得太便宜了,在商用车这一块,车价与国际价格严重脱节。涨价应该是必然的。
在平安证券汽车分析师余兵看来,今年铁矿石在大幅涨价65%之后,各车型都不约而同地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特别是商用车,如果说去年重卡行业单车利润为1万元的话,今年只有去年的一半,而乘用车虽然用的钢材没有卡车多,但也有800至1000元以上不等的增幅,给企业带来了不少压力。”尽管如此,在东风日产跨界SUV逍客上市当天,当记者就原材料涨价的压力询问东风日产总经理任勇先生时,他在坦率承认东风日产今年乘用车每辆的制造成本增加了千元左右的同时,依然表示,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物流成本,内部消化涨价压力,不会将多出来的这块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但是,像这样“厚道”的车企毕竟并不太多。更何况,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
中国资深汽车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为抵消上游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众多厂家玩起了“变通之计”——促销优惠缩水、新车定价偏高、加价销售、加装叫卖等,暗中拉动车市价格上涨。
不过,更高明的招数则是“缩水”,即合资国产车的各项配置跟原装进口车相比,严重缩水,这可称为“隐性涨价”。人们曾经说过的某款车引进国产后,后备箱的地板变成了硬纸板和黑心棉,原本某个部位1毫米的钢板“轻量化”成了0.8毫米,甚至从0.8毫米再变成0.5毫米;还有的原本应该用安全性较高的宽胎,现在也没有了;或者说原本多功能的汽车座椅,如记忆识别、能自动调整到最舒适的角度、加热等功能,现在统统无影了,只剩下最基本的“坐”的功能;甚至宝马有款车引进国内后,原本车门两侧的安全气囊也不见了……
明眼人经过细心观察,还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如想买某品牌最低价格的车型,基本上都是买不到的。据称,现在一些汽车厂商已经不再生产最低端的那些车型了,不断调整生产结构,转而更多地生产高端、利润更高的车型。
另外,原来车价是可以跟经销商“谈”的,而现在砍价的幅度已经很小或者没有了。
还有可做“手脚”的是,即从售后中赚钱,提高零部件配件的价格,把精力放在做二手车、汽车金融等更赚钱的领域上去。
如果不能涨价,车商就玩起这样那样的把戏,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那么,干脆就涨价吧。如果涨了,则还有可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如果不涨,则后果难料。
是的,没有人愿意看到涨价,但笔者仍要直言不讳:让涨价来得更猛烈些吧。不仅仅是为消费者计,也是为汽车品牌计,为未来市场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