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面对虎视眈眈的大众和丰田,通用汽车将以什么方式迎接挑战,一直是众人所关心的话题
来源:《汽车人》 作者:赵文杰
4月19日,出现在清华大学主会场的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显得心情不错,与坐在身边的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交谈话语中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而从他与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的握手和交谈中也可以看到,由于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的持续合作相互融合,这两个合作伙伴已经相当熟悉。
在这座高等学府中,通用汽车将和上汽集团一起投资兴建中国第一家专业车用能源研究中心,用于落实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规划的第一步。
研究中心将在车用能源战略、技术路线选择、管理机制及政策等方面为国家提供决策支持,还将成为高层次跨学科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过后,瓦格纳还在清华大学内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
无论是介绍通用的历史,还是介绍通用各方面成就及所做的努力,再联想到近期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一系列活动,都可以看出,瓦格纳有意识地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通用是一个致力于科技内涵和绿色环保的企业,通用未来在中国市场,将坚持不懈地走绿色中国路,以更深入地执行全球市场的本土化战略。
多种备案
为了能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制高点,形成协同效应,各大汽车公司都在推广自己认为正确的技术路径。在新能源车的过渡阶段,大众以及博世在中国极力推动柴油轿车的应用,而日系车企则在推广混合动力轿车,宝马去年推出首款氢动力7系轿车,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又推出了油电混合动力轿车。
上海通用自发布“绿动未来”战略以来,也推出了多款新能源技术概念车。例如本届北京车展在中国首次亮相的凯迪拉克Provoq氢燃料电池概念车、凯迪拉克Escalade凯雷德双模混合动力车等多款亮点车型。
此外,通用汽车还表示,计划于2010年在美国市场推出全新革命性产品雪佛兰Volt电力驱动车,而中国将是最早引入这款产品的海外市场之一。
新能源车无疑是汽车产业在面临能源危机以及环保困境时的必由之路。但一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在技术路径上还存在着诸多争论,不同的企业在研发不同的新能源车技术。
究竟什么样的新能源技术才适合中国市场?瓦格纳这样表示:“坦率地讲,我们还不能确认哪个技术会被采用,而且不同的国家因为情况不同,很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略。但我们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准备了五六种解决方案。”
“通用希望了解中国政府的能源发展宗旨,不过中国政府目前也尚未决定到底未来采用哪一种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很多还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管是以纤维素为原料的乙醇燃料,还是燃料电池等等,所以我们还要在未来5到10年中,同时开展多样化能源技术的研发。”
其实,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立解决新能源车技术问题,需要联合各方力量进行研发,包括未来的推广。在中国,关于新能源技术如何发展的问题,在行业层面应该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过渡路线还有待细化。
同时,瓦格纳还告诉《汽车人》:“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石油的依赖太大了,成本越来越高,环保效果越来越差。我们真的在做很多事情,积极寻找新的办法,包括一系列活动的展开。通用做新能源车绝对不是做形象,我们真的想把新能源技术研发并推广。”
落实规划第一步
正如瓦格纳所言,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的成立,足以说明通用是真的想潜心钻研新能源车应用技术,这也是通用在华新能源战略规划落实的第一步。
在清华大学成立的这个研究中心,是中国能源研究领域第一家专业针对车用能源的研发单位,也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前沿学术单位主导、并将跨国汽车制造商引入研究流程的车用能源研究的机构。
作为一家非盈利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其发展目标是成为车用能源研究领域内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在车用能源战略、技术路线选择、管理机制及政策等方面为国家提供决策支持,成为高层次跨学科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将作为该中心的坚实后盾,为该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也因此成为第一批直接参与中国车用能源研究的汽车制造商。在未来5年内,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总计将为该研究中心提供超过600万美元资金,用于中心的建设、运营和科研活动。
瓦格纳非常肯定全球协作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瓦格纳拜会了很多中方的领导人,他也不断地强调,通用汽车非常希望将在全球的领先经验、技术和资源融入中国,支持中国解决能源安全、环保以及其他的一些问题。毕竟,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全人类集中所有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化解。“从这个角度来讲,通用支持广泛合作,支持资源共享。”瓦格纳说道。
至于在清华大学成立的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瓦格纳表示这意味着通用汽车在中国战略的新调整。“我们在清华大学宣布成立的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是通用汽车在中国继续参与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我们继续参与中国整个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过程当中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通用希望能够通过支持,与中国一起解决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事实上,从通用、上汽集团和清华大学三方合作的角度出发,可以对车用能源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和研究,这对整个新能源的研究将大有益处。另外,此次合作对于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来说,也进一步深化了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
通用的竞争力
良好的合作关系所达到的效果体现在实际销量上。通用一直实施多品牌战略,在中国利用良好的本土研发能力,尽可能地开发最好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市场。
今年一季度,通用在华销量达到了31万辆,这一数据刷新了其在华季度销量的历史纪录。这一成绩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旗下雪佛兰品牌的贡献。据统计,雪佛兰品牌第一季度共销售56083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高达36.3%,其中乐风和景程两款主打车型更是持续保持强劲的市场需求。同时,凯迪拉克CTS豪华轿车的销售量也创下了新的纪录。而五菱之光微面第一季度的销量则达到125000辆,继续成为通用汽车公司在华最畅销的产品。
对于第一季度通用在中国市场的良好开端,瓦格纳认为这是因为通用在中国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
“首先,在过去将近15年的时间内,通用汽车公司投入了巨额资金来解决退休员工养老金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退休养老基金制度,解决了退休工人医疗保险的问题。我们在过去一年或者一年半的时间中,已经把这方面的开支从每年70亿美元降到每年约30亿美元。这将在不远的将来大大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通用建立了全球化的研发体系来开发新的汽车产品,同时,也希望全球化的研发体系能更好地与本土市场对接,或者说使之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包括将我们全球领先的技术投入中国、德国等不同的市场使用,目的就是要生产更好的汽车产品、让消费者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仅仅是将全球领先技术应用到中国来,这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中国本土的研发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最近完成了一些新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外观都是在美国设计的,而内饰设计都是在中国完成的,我们将向全球市场推出这些产品。因此,通用汽车不是一个利用成熟市场的技术、在中国生产然后出口的企业,而是把中国与全球市场对接,使它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
第三,以我这么多年在通用汽车工作的经历,我们和上汽集团的合作是我认为最好、最经典的合作案例。这样的合作模式把我们双方的能力都更好地发掘出来,取得‘1+1〉2’的结果,使我们双方都取得成功。
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正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业务领域,深化我们的合作关系,这非常重要。对通用汽车来说,我们也感到非常幸运地能够和上汽集团合作。”
全球战略和本土化平衡
通用每天都有新的竞争,有新的竞争对手,拥有很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众多挑战。去年,通用汽车以数千辆的优势险胜丰田,保证了连续6年市场第一的宝座。面对虎视眈眈的大众和丰田,通用汽车将以什么方式迎接挑战,一直是众人所关心的话题。
显然,瓦格纳所讲的通用在中国的竞争力解释了众人的疑问,通用似乎布局更长远,战略更宏观。
其实,瓦格纳多次强调通用的优势是本土化做得好和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融洽,这不无道理。作为通用汽车海外第一大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在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但在未来10年中,全球市场在新兴市场50%的增长还是主要来自中国,而新兴市场的增长将占全球市场的80%。所以,中国市场有全球最好的增长机遇。
不过,面对原材料持续上涨和次贷危机压力,如何把握全球战略全局,也是对通用的考验。
瓦格纳对《汽车人》表示:“次贷危机的影响显然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看到美国以及欧洲的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企业来说,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从更微观的角度看,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一辆车在市场上的销售都会产生压力。”
“不过另外一方面,通用看到中国、俄罗斯强劲的增长态势,我们将顺应这种强势增长的趋势,加强在这些市场上的产品销售。至于次贷危机对于我们全球的销售会有怎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期待着能够参与到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的趋势中。”
在全球战略问题上,瓦格纳认为,通用的目的是要找到平衡,也就是全球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的平衡。对于一辆车来说,不可能一个车型通行全球,在全球每个市场都销售得很好。
这就意味着,通用不仅仅要利用每一个国家的资源和人才来研发适合本土市场的产品和提升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还需要本土化的设计和开发,所以通用的战略是把本土化和全球化整合起来,把不同市场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利用起来,以投入到各个市场。
“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们利用全球的资源、全球的供应链等等,帮助我们在中国本地开展销售,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高品质,同时也最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瓦格纳最后说:“我们在中国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中国消费者要求非常高,我们在中国开展业务,就是要满足中国消费者各方面的特定需求,例如,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的要求很高,我们就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