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很高兴今天来到重庆洲际酒店能够采访到成都商报副总编辑陈海泉先生。我想问一下我们整个的救灾过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陈海泉:我觉得这个论坛真正的初衷也是希望配合整个地震之后,整个抗震救灾,实际上它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救援为主,第二阶段是安置为主,第三是灾后重建。灾后重建首先是社会各界、各行各业都要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才是对灾区最好的帮助,也本着这样一个初衷,所以选择的汽车这个行业。
主持人:也算是支柱产业?
陈海泉:对。
主持人:成都商报也算是在灾区,报社员工也有很多在重灾区的亲戚?
陈海泉:对,个别员工的家属有遇难的情况,整体情况还是比较好,因为成都主城区基本上没受到什么影响。
主持人:那么成都商报组织了些什么活动对灾区人民进行帮助?或者是救援?
陈海泉:作为媒体,第一要务是做好舆论导向,当时发生地震之后,很多人都搬到公园等开阔地带去住,没有渠道获得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商报就想到了出版号外,12日当晚8点过我们的第一个号外就上街了,第一时间向成都的居民传递了震中不在成都,除了危房,成都居民都可以回家居住,这对维护社会秩序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第一批号外运10万份,又紧急加了12万份,总共是22万份。在快速传递信息方面媒体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第二,我们也参与了直接的救援行动,我们通过的成都商报号召力,去解决当地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我们号召成都的餐饮企业在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等灾区搭建了爱心食堂,每天解决两万六千多受灾群众的吃饭问题.
主持人:一个是号外,一个是灾区的食堂,那号外是在什么地方发放?通过什么样的途径?
陈海泉:两个途径,一个主要在成都城区,同时也到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和彭州,后来连续有一周左右针对都江堰和彭州,除了报纸的正常发行区之外,还有专门的特刊。
主持人:你刚刚提到的食堂,那么做饭的师傅从哪里来的?
陈海泉:都是一些餐饮企业派出的.同时组织我们的大型的超市、商场捐赠大量的生活必需品。
主持人:你说的爱心食堂,成都商报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
陈海泉: 对,我们不光要宣传和还负责现场的组织。
主持人:这一次灾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有多少记者到前线报道?
陈海泉:有100-120位的记者,包括专刊部门的记者都全部调到第一线。
主持人:您知道这次灾后媒体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您认为媒体和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陈海泉:首先要发展好自己,作为媒体,如果你本身影响力不够,即便要起到舆论导向,你这个效果也出不来,如果企业自身没有发展,没有强大,你献爱心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作为媒体来说,首先承担着媒体的社会职责,同时媒体也是一个产业,要按自身规律去发展,所以我们要发展自己,也就是对灾区的最大贡献。
主持人:你刚才说到媒体成为产业,我们也注意到,现在是物欲横流的商业背景下,很多媒体人是很焦虑的,您是什么看待的?
陈海泉:物欲横流还是言过了一点,我认为是有一点浮躁,是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价值多元化时代的正常现象,我认为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经验来逐步把社会主流、核心的价值观调到正常轨道上。
第二个,实际上通过这次地震大家也看到了,实际上这次灾难检验了中华民族,让整个民族更加团结,更具有凝聚力。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80后、90后的一些看法,实际上这次大地震,我认为整个中国,整个中华民族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主持人:再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如何看待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系?
陈海泉:一方面,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用讳言的,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第二,所谓的曾经有预言,多少多少年,最后一张报纸会扔进垃圾筒里,准确的预期都出来了,其实很多东西在我们的认知之外,当初广播出来的时候,都认为广播要取代报纸,但实践证明报纸仍然在发展,而电视出来的是这样,现在私家车一增加以后,广播、电台又迎来发展机遇,我认为很多东西都在认知之外,可能你以后看到的报纸不再是报纸,是电子纸,只是一个载体。
第三,不管是哪个媒体,你要做内容的提供商和运营商,你要掌握渠道,要掌握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都是公平的。
第四,不能简单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立起来,传统媒体要摆正心态,要去拥抱新媒体,新事物。我认为第一步就应该是细分市场,你要把传统媒体资源用够,用足,像成都商报除了商报这艘航空母舰之外,我们还创办了很多期刊,与商报一起组成联合舰队,集体出海.第二步是跨媒体发展,我们介入网络、介入电视,共谋发展。最后一步就是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溶共生。以后你将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传媒集团,而不是现在这种孤立的报业集团或广电集团,这是传媒业最终的发展趋势.
主持人:谢谢陈总,今天我们的访谈就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