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988年
★关键词“八大件”
汽车生活的前奏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
骑“永久”牌自行车就像开奔驰
1977年,魏坤幸福地有一辆自行车。
同年,他高中毕业后“下乡”,分到了远在广州郊区一个农厂“学农”。为此,他要从广州骑自行车将近20公里去农场。每天如此,一路上大家都是这么“骑”过来的,他也不觉得累。
“上世纪70年代,我买了辆自行车,我家有两辆自行车,很富足了。”魏坤回忆说。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对交通工具最大胆的想法是自行车。那时候广州街坊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
一般人对汽车是没有概念的,买车?那时连做梦都不敢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五羊、红棉等品牌的自行车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有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
“那时骑自行车很威的!”
经历过那些艰苦岁月的魏坤笑着比划说。提起30年之前那些点点滴滴,魏坤感慨万分。1979年,魏坤考上了广州市一所机械类的大学,由于是大学生的缘故,他毕业后第一个月领取了60.50元的高薪,一生的命运从此改变。
1980年以后“自行车的生活”风靡广州
魏坤那时候是幸运的,因为直到1980年以后,一般的家庭才买得起第二辆自行车。
那时,自行车在中国非常普遍了,当时广州的道路上到处是自行车,很多住得相对偏的家庭也天天骑1个多小时上下班。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1980年以后,自行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自行车当时已经不再算是奢侈品了,越来越多人把自行车当作生产、工作、出行工具。自行车像后来的汽车一样,也渐渐改变了部分人的出行方式,很多“后生仔”那会儿还时兴骑自行车去外面玩。
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新“八大件”中(摩托车、照相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已不再列入其中。
最早购买新八大件的海员李峻峰回忆说,当时自己是海员,可以在国外买免税商品回国。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途径新加坡,他花了90多元人民币买了一块梅花自动日历25转的手表,带回国后很受朋友们的羡慕。
在当时来说,这相当奢侈了。
不过,尽管出国无数次,但见足了世面的他也没敢想过买轿车。
绝大多数人在拥有自行车后,已非常满足自行车带来的生活乐趣了。对出行方式的追求,很多人认为自己一生最多就是这样了,从来没有任何人敢想象:30年后的今天,大家居然天天开着小轿车上下班。
那时候,还在广州市体委上班的程鸣也是骑自行车的“有钱一族”。
为了买一台收音机,他整整攒了一年的钱。时隔近30年了,程鸣还记得这个收音机是“红星”牌的,全名是“红星牌六晶体官三波段超外差收音机”,这个当年的“宝贵”现在也还留在家里,被当作纪念品封存起来了。
这台“红星”牌收音机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中国那时普遍收入水平非常低。
1978年后,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广州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开始疯狂地恶补知识、积累财富。
渐渐的,大家对出行方式的追求也悄悄发生改变。
1980年,我是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
1980年,利用海员的关系,李峻峰买了辆免税的铃木牌50CC摩托车。
这是一辆全新的摩托车,蓝色的女式摩托车。由于免税的关系,这辆自动波的摩托车仅花费了李峻峰1900多元人民币。
当天,李峻峰从广州州头咀码头开回家时,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回家的途中,他一路上被警察“照顾”了两次,两次遇到了警察后,他都被强行拦下盘问一番。
当时,见到这个看似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后生仔”,职业的心理告诉警察叔叔们不得不去停下来,去查查这辆异常“拉风”的摩托车,还有这个不可思议的骑摩托车的“后生仔”。
“当时太扎眼了,我是中国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李峻峰笑着说。
1981年,他又买了一辆铃木50CC轻便式的女式摩托车,这一辆摩托车才花费了他360元人民币,他浪漫地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了太太。那时,李峻峰太太是南方航空招聘的第一批“空姐”,他妻子也是国内第一个开摩托车的“空姐”。
“那时开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
时下座驾为宝马5系的李峻峰说,那时候车实在太少了,不用考虑堵车的问题。当年,我们经常一伙朋友10多个人开着摩托车,到广州的白云山上去玩。
“我们经常开摩托车去兜风,回忆起很爽啊!”李峻峰说。
后来几年,李峻峰买了好几辆摩托车,从最早家里买了两辆铃木牌50CC摩托车后,他后来接连换了铃木品牌的一系列车型,包括100CC的男式摩托车、125CC GS系列的男式摩托车、125CC的女式摩托车还有本田的90CC女式摩托车等。
个体户成为最早摩托车的消费主力军
1980年后,继走在前列李峻峰似的海员后,个体户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我戴着劳力士、一手开着摩托车、一手夹着金利来的公文包。”李峻峰笑着说,那时候我觉得生活很富足,现在看起来会觉得会有些另类。
不过,那时候这是最早富裕起来的个体户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尤其是摩托车。
由于很多海员帮忙买免税的摩托车回国,广州路面上已有不少摩托车的身影了。那时,绝大多数人买摩托车主要是个体户们,他们主要用来运货。因此,当时运货量大的男式摩托车在国内大受欢迎,而实际造价成本更高的女式摩托车却在国内大受冷落。
最早时候人们的观点是:相比女式,男式摩托车可装载更多东西,而且大多是手动波更省油。所以男式摩托车在国内售价远远高过女式。然而,在香港或海外市场,由于自动波的缘故,女式比男式摩托车实际上要贵很多。
李峻峰将第一辆摩托车转售出去的时候,买他摩托车的朋友告诉他说,如果他这辆摩托车是手动波就好了,这样可以省很多油钱。
最早进入中国市场上的摩托车都是通过像李峻峰这样的海员或留学生,他们可以免税“带”进来的。后来购买力越来越强的个体户兴起,他们开始成为摩托车的最主要消费群体。
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
1980年后,摩托车进入家庭,这是汽车生活在中国萌芽的前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