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燃油税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后,业内专家对意见稿的内容纷纷发表意见。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的私家车主,对目前方案的看法并不一致。
正方
专家观点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董秀成
从量计价比较公平合理
这个方案总体来讲显得比较平稳,而且是国家第一次在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上向公众征集意见,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公布的方案明显是个组合方案,把之前争议的成品油价格调整和燃油税征收合而为一了。这个方案最重要的一点是等于变相降低了油价,因为虽然油价表面没变,但用户等于花同样钱买的一升油里已经包含了消费税;而且从量计价,多用多纳税,也比较公平合理。
不过,如果国际原油价格继续回升到高价位,公众对油价的敏感度就会继续表现出来,所以,这个方案以后还有继续改革的余地。这个方案实施后,油价相对来说实质是降低了,对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巨头势必会产生一些影响,获利空间会有所降低。本报实习生李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周大地
长期看燃油税有上升空间
周大地称,燃油税初定每升油征1元,相比原来的每升0.2元,是一种进步,目前,与美国、日本等很多实行燃油税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燃油税仍然处于偏低的水平。从长期看,燃油税仍然具有上升的空间。
周大地表示,通过征收燃油税,将可以对汽车产业起到指导作用。消费者在购车时,会充分考虑燃油税的影响,对于节省费用节油型车来说,有助于销量的增长。
周大地指出,消费者用油的成本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的燃油税,一部分是购买成品油零售价格。燃油税在短期内不会变动,因此这个方面用油成本是固定的。而成品油零售价格,则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如果国际油价继续走低,成品油零售价格还有下调的空间。如果明年元旦实行此政策,燃油税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大的。
资深汽车行业专家 钟师
方案对普通消费者有利
比预期好,预期是每升的消费税提高2元以上,如果按照征求意见稿,那么普通消费者就有利了。特别是开经济型汽车的,费用持平甚至降低了,同时又能帮助国家节能减排。燃油税改革本来就是要促使人们少用油,还要促使人们买油耗低的小排量车,所以政府部门的目的还是能达到的。
同意从量征收的方式,因为从价征收过于复杂,对于老百姓来说也不透明,计算起来也不够简单。
不过,改革还要继续,还留下了两个悬念:一是过路过桥费未来怎么改;二是油价定价的问题,到底如何定价,要让老百姓清楚,不能由一两家企业说了算。本报记者 杨开然
反方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 刘桓
维持现价征税使负担偏高
看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就《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中,通篇没有提到降低现行成品油价格的计划,刘桓表示意外。刘桓称,此前业内一些专家了解到的是,由于国际油价已经持续下跌,到了一个比较低的价位,因此有关部门可能会在先降低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前提下,再出台燃油税政策,或者将降价与出台燃油税的政策同时出台。然而这次征求意见的方案,与一些专家的了解有所差异。不过他分析,也不排除有关部门在征求意见后,可能先出台燃油税政策,后降低油价。
刘桓透露,他粗略计算发现,如果维持现行油价,取消公路养路费,按征求意见方案征收燃油税,那么今后车主每年用油1350升(每月约112升)将成为一个分界线,超出将比现在花费更多,低于这一数字则相对花费有所降低,会比较合算。
虽然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油价屡创新低,但刘桓认为,由于汽油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回暖,油价的回升将是不可避免的。单以这次征求意见的方案来看,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应该算提高幅度不高,还比较适当。但如果这次不借助国际油价极低的历史契机先降低国内油价,今后再随着国际油价提升而继续提高国内油价,将增加百姓的负担。为此刘桓也呼吁,有关部门在这次的征求意见期间,应充分汲取各界意见,尽量先降低现行油价再出台燃油税政策,以便让利于民。本报记者 赵鹏
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秘书长 崔新生
高速公路收费应一并取消
此方案要求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崔新生对其能否实际操作落实有所担忧。因为二级公路如果投资主体比较单一,就是国家财政的公共投资,那取消比较容易;如果投资主体涉及到了一些非政府的投资主体,直接取消的话势必会伤害他们的利益,如何协调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另外,此方案里没提到高速公路,崔新生认为高速公路是国家财政利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公共设施,本就不应该收费,这次方案应该也将早该取消的高速公路收费一并取消。
中国能源网CEO 韩晓平
对非交通用油群体不公平
消费税方案对非交通用油群体不公平,比如农民拖拉机、渔民的渔船都不上公路,而将消费税单位税额提高等于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即使国家以某种方式扶持他们,如何保证补贴切实到位是个问题。国外都是通过提高粮食价格的制度来补贴农民,但我们目前还没建立这种粮食价格传导的机制。本报实习生 李斌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