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燃气南头汽车加气站于2000年开业,作为深圳第一家燃气加气站,占地两三千平方米。开业之初,加气站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出租车,部分私家车也前来加气。据马建华回忆,高峰期加气站每天有400辆车光顾,每个月的加气量达到150吨。然而好景不长。开业半年后,平均每天来加气的私家车不超过5辆,出租车一辆也没有。
现在的深南燃气南头汽车加气站,路面破损,设备已经拆除。空旷的加气站,成了旁边饭店的临时停车场。
| |
南头加气站成了临时停车场 陈锡明 摄 |
原因追寻
布点少加气不便
1998年,杨军接手一部刚改装过的捷达车。
“其实用气很省,比用油划算,”杨军说,“一瓶气大概能跑200公里。”不过他的车从1998年到2003年,只用了两三瓶气。对于其中原因,杨军认为主要是“加气很不方便”。
吴峰也是安达汽车公司的一名老的哥。1998年至2003年,他驾驶的就是一辆“油改气”的出租车。
至于后来他停止使用气的原因,吴峰给出两个答案——“加气不方便”和“天一冷车有时显得动力不足”。
对于加气不方便,马建华把它归结为规划不科学,导致布点太少。
对策建议
设备仍存在 复活很容易
目前南头汽车加气站的加气机等设备虽然已拆掉,但管线保存还很好。“要重新恢复营业很容易,”马建华说。
马建华甚至认为,对于加气站,政府不需要给太多补贴或税费优惠,只要给些倾斜政策就可以了,“盈亏主要还得靠企业自己。当然前提条件就是进行合理规划,让出租车和公交车等感觉加气像加油一样方便”。
李健,深圳港鹏发动机有限公司负责人。他是奔着深圳出租车“油改气”市场来深圳的,至今公司总部还在深圳。2002年,李健在深圳停止改装。谈到停止改装车的原因:“一是加气站布点较少,不够合理;二是气价优势不明显,出租车得到的利益不显著;三是那时候改装的技术还不够完善。”李健说。
国家《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意见征求稿公布后,现在有几家燃气公司又找到李健洽谈,研讨关于“油改气”复活的相关事宜。李健认为,深圳在“油改气”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复活出租车“油改气”条件具备。
安达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深圳是全国最早提倡和试行“油改气”的城市之一,“如果复活‘油改气’的话,公司和的哥的运营成本会大幅降低,企业很欢迎”。
相关链接
深圳“油改气”往事回首
1998年,深圳开始实施“清洁汽车行动”,即大规模的汽车“油改气”。政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加气站建设、燃气汽车研发等。
2003年,深圳已有近5000辆出租车实行了“油改气”。
2004年,南头汽车加气站开始为223线公交车加气。
2007年9月,深南燃气南头汽车加气站关闭,成为深圳9座加气站中坚守到最后的站。
我国“油改气”情况摘要
国内最早推行汽车应用LPG替代石油的城市,是哈尔滨。目前,哈尔滨市已发展燃气汽车5000多辆,建成汽车加气站近30座。
香港特区政府为了将1.8万辆柴油出租车全部转作液化石油气的车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免费提供土地,对外招标经营5个加气站。2000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为转化石油气出租车的车主提供总额7亿元的津贴。
目前,山东潍坊市区的2000余辆出租车中已经有90%实现了“油改气”。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