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汽车并购需要谨慎 千万不要“相见恨早”

2009年06月02日08:0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作者:综合报道

  几乎毫无悬念,美国通用汽车还是走向了破产保护。这家成立于1908年的通用汽车,1927年以后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在经过百年的历程后,已开始呈现龙钟老态,而去年的金融风暴,就如最后一根稻草,这匹老骆驼终于趴下了。就在几天前,通用汽车已原则上达成与加拿大零件商Magna International就收购通用在欧洲的子品牌欧宝的谅解备忘录。

  再往前,美国排行第三的汽车公司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保护,与意大利菲亚特达成重组协议。再再往前,2月20日,通用汽车旗下的萨博申请破产保护,至今还在找重组对象或买家……

  全球汽车巨头或选择“瘦身”或选择退守,似乎给中国汽车业送来了百年难遇的良机。甚至有业内专家大声疾呼,现在是百年来汽车资产最便宜的时候,当然也是收购汽车资产的适当时机。

  国外车企:最近有点烦

  一个企业要想超常规爆炸式发展,花钱购并好像是最快的模式。这不,新经济的代表企业微软、谷歌、戴尔、ebay、思科、甲骨文等最近都有各种各样的购并案例,中国的联想还去美国购并了IBM的PC业务呢。

  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美国汽车巨头,早些年也是一路并购。但这些靠并购扩大规模的超大企业,最近好像都有些消化不良。就如花钱买来的媳妇,总缺乏深层次融合的基础。到头来,往往人财两空。

  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360亿美元并购克莱斯勒。合并后,克莱斯勒依然亏损严重,2008年,宣告最终失败,以74亿美元出售80.1%的克莱斯勒股份,相当于折价92.4亿美元。10年光景,亏损了267.6亿美元。

  1999年,福特用了64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近来沃尔沃经营也出现了问题,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达到了42.3亿瑞典克朗,折合美元就是5.1亿。如果去年出手,还能卖个好价钱,现在福特想甩卖,据说估价也就12亿至18亿美元了。

  2000年,通用全面收购瑞典的萨博汽车。这个在汽车品牌里只能属于小众的企业,虽说有年产20万辆的产能,但去年一年,全球汽车销量仅为9.3万辆,亏损高达3.41亿美元,今年3月份,在欧洲市场只卖出了4500辆,难怪破产保护5月20日到期,不得已再延长三个月,继续寻找买家。

  海外购并:

  拣了“洋媳妇”还是跳进“陷阱”?

  虽然有这么多的海外兼并重组都变成了噩梦,虽然有这么多的联姻相见恨早,但中国企业似乎对进军海外依然是那么雄心勃勃,北汽、广汽、吉利奇瑞等国内车企分别对收购欧宝沃尔沃萨博等海外品牌青睐有加。似乎只要扑到一家,企业就能一下长大,并充分体现咱“不差钱”。

  难道我们把美国通用汽车买下来,就能一步登天,立马长大成世界第一汽车公司了吗?

  就拿通用汽车来说,不说各品牌间的零部件、研发平台和生产基地不通用,仅仅是它的运营成本就能把你压垮。因为通用汽车现有员工13万,而退休员工却有33万之多,再加上家属的数量,通用汽车公司需要为近100万人提供医疗保险。再加上有个“世上最牛工会”——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动辄就给你来个劳资拉锯战。有人算过账,通用每下线一辆汽车,就需支付4000美元用于医疗、养老和工会支出。这样的“洋媳妇”你娶得起养得起吗?

  上汽集团花5亿美元的巨资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9%的股份,但耗尽心力后,2008年双龙汽车仍然巨亏。反过来,双龙汽车还并不念你这股东的好,反而一而再地向上汽集团索取资金,甚至还要跟上汽对簿“公堂”……

  现在的购并跟几年前上汽、南汽去买英国罗孚不一样,企业所在的政府和工会是不会允许你将企业分拆了搬到国内来的。

  老外不是傻瓜,你想拣便宜没那么容易,你若想趁机娶个洋媳妇,很有可能就是自己跳进了一个陷阱。

  学学日本汽车吧。日本丰田在去年超过美国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销巨头,人家靠的不是去购并,而是直接在海外设厂、自主研发。日本本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依然盈利,它不通过收购来扩大旗下品牌,而是“注重技术”靠自行开发主力车型,最终形成单车成本低的优势打遍全球。

  国内兼并:

  “父母之命”还是“自由恋爱”?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杭州人还记得十多年前,杭州的家电企业在国内家电激烈竞争之下,江湖地位日渐没落。为了实现规模效应,1997年8月,根据“父母之命”,“金鱼”、“东宝”、“乘风”、“华美”等四家杭州优势家电企业,联合组建杭州家电集团有限公司。两个月后,更名为杭州金松集团。然而,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两年后,金松集团销售额猛跌近一半。2000年,杭州四大家电企业联合体终告解体。人们熟知的“东宝”空调、“乘风”电扇等也几乎在市场上绝迹。

  市场的事还是让市场来决定,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顺带来个“父母之命”,这样岂不是既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号召,又做到了产品的市场互补,各方皆赢?

  

  
(责任编辑:李浩)
[我来说两句]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新车速递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