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大家比较辛苦,上午参观了我们的质保部的实验室,下午老师也看了三个工艺,现在已经到了最重要的环节。大家经过参观也积累了很多问题,现在到了座谈环节。
坐在我身边这位是质量保证部的张宝林部长,生产管理部与计划筹措部部长王国富,测量中心部长王新,大家上午看到的就是王部长这块儿。下一位是技术开发部车身开发部的部长辜刚成,奥迪公关总监本来要来的,确实有点急事,不能来。
徐长明:自主品牌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主持人:各位老师之前也准备了一些问题,关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体系的保障,各位部长从研发到质保,到生产、销售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公司的各个领域,我们看各位老师有什么问题直接提问。
徐长明:看了一天感触非常多,充分感受到自主品牌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制造业都还需要持续的努力,这种差距就不比较了,请你们自己比较比较。从一汽大众,上午看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做碰撞,一个是测量。这两个部分第一次看,你们自己跟其他的评价一下,你们的领先程度和相互的差异,给我们介绍介绍。
王新:碰撞中心从全国来看是非常先进的,现在看来比较小一些,比较紧凑。它的槽的宽度是特别窄,像日企都非常宽的,使车在迁徙的摆度不是特别好。精度特别高,从设备上是最先进的,花了将近1.2个亿,亦经常通过维护与检测,保持它始终是新的。今天上午介绍了,大概撞了100多次车,上海大众那边还没有这个设备。其他的日汽本土企业也有,但是技术都不太一样,主要是日系的技术,日系是宽轨的,我们是窄轨的,精准性很好,大概总体是这两个区别。
王新:大家好,我是测量中心我是王新。针对刚才徐老师提的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一汽大众测量中心目前在国内来看、面积、投资、设备和能力上我们可以不客气的说绝对第一的,跟德国相比我们也是跟它保持同步的。我们的测量技术从1994年开始建立以来,一直到现在发展到长春能有180个人。我们大概的测量设备应该是90多台。上午各位专家看了我们的测量中心,这个技术是德国从8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我们是从奥迪C5项目开始第一次学习了这个技术,当时我在德国把它带回来之后,从C5之后每一个车型都买了这么一套设备。最早的时候由于捷达不是设计的,但是后来捷达从改版之后也有了这套设备。截止到目前我们所有的投资加一起大概是7个亿左右。在国内来说和通用和日本的企业比较,我了解过相关的信息,在国内是没有这套设备的,但是欧洲因为用户对车身的要求比中国人的要求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比方说在德国开车速度比较高,对间隙要求的不一样。日本车也是有的,但是没有达到德国的这种精密的程度,在国内我们家能够保持第一这个状态,谢谢。
主持人:看看我们的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拱兴波:上午王老师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回答一下。我们为什么花这么大的投资来建立碰撞生产中心。
王新:一套设备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有区别的,但是微小的区别都要去验证是不是可行的,这十几年来都是这么做的,以前没有设备的时候都是把车送到德国去的,基于本地化生产的验证。第二个我们开发的项目都是这样做的,小批量的车到大批量的车都验证碰撞参数。车在欧洲生产,设备肯定是稍有区别,不可能说是1:1完全一样的,能保证尽量一致。
[1] [2] [3] [下一页] |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