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富:间隙和稳定度是汽车品质的保证
丛刚:如果一般的企业不花代价,不做精益求精,如果缝隙做的差不多。最后在使用中过几年车的工艺带来了振动。像你们仅仅是为了眼睛看着舒服,还是对产品的寿命有所规划?
王新:车的精度一定是十分精确的,如果没达到这一点,整车的振动频率肯定是有变化的。
王国富:我们的车身设计完之后肯定是有整车的质量保证。如果达不到要求的话,在其他的使用方面肯定会出现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捷达车,在生产过程中就出现件匹配不好,小件服从大件,从奥迪C5之后,包括捷达改良以后,就要保证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从工艺上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标准来比到底问题出在哪,谁错了,去改谁。否则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个零件上,所以间隙和稳定度对用户的影响,实际上是对车本身品质的保证。还有一点,我们在前几年的时候大家都是买第一台车,我们在国外看德国人对间隙的要求是很高的,他自己看车,自己会亲手去摸,现在也感觉到了,在选第二台车的时候也会去关注,怕影响其他功能的保证。
张宝林:选择供应商需要严格的标准与监控程序
李伟利:我想了解零部件采购和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怎么样体现产品的保证。因为在测量过程当中主要考虑细微的调整,但是零部件的选择,我们对供应商的选择是怎么样的。比如什么样的零部件是独家的,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张宝林:我也是刚到一汽大众,原来在解放,也是管质量。我们从供应商的选择一直到供应商出产品,包括厚利批量管理,都严格的按照标准和程序去做。比如供应商的选择不是有一家供应商,我们是有采购委员会,共同对一个供应商进行评价,达到标准了,这个时候做,按照产品的程序达到质量的认证,我们有一个标准评判,就是今天你们看到的。供应商包括实验室、它的实验能力、开发能力,过程控制能力与设备能力都是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考察的。包括生产准备有零部件的认证,有材料、尺寸、功能一系列认证完之后,还有一个生产的认证。叫2PP。只有一系列通过了,才能给出总认可,而且好多的认可还要经过奥迪集团的批准,然后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通过严格的审批之后,批量这块儿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在批量这块儿也建立了比较严格的监控程序,对材料、尺寸、功能都定期的进行检查。
而且我们建立了飞行检查监控室,不通知直接去,查你是不是按照我的要求去生产。一共有570多家供应商,真正的核心供应上、涉及到安全、电气一些比较关键的零件,我们大部分是按照合资和独资的企业在生产,纯自主的只占到20%,70%—80%是合资,是有原配的供应商在国内建厂。他们都是在世界最前沿的,整个的控制都要优于大众集团。我们自主体系这块儿也是,实验室得给它认可,没有实验能力就不可以。我们气囊爆破实验是每批都要做实验的,是整个大众、奥迪集团都有的。每一批都要做爆破试验,保证这一批都是一个状态,这种情况下整个供应商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还是有比较领先的供应链。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成本还是要相对高于我们的自主品牌,因为这些企业的技术都是先进的,质量控制、包括速度都是比较好的。
王新:车型多由自主开发 德国大众验收
王超:我想问个问题,今天通过参观了解到包括从新宝来的开发是非常顺利的,这几年东方的研发水平提升的非常快。一汽大众在这方面说的比较少,很低调,在这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德方和中方分别做了哪些工作,哪些环节是中方自我主导的,中方的自主发展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王新:一汽大众一直是做的比较多,说的比较少。我们到北极、沙漠做实验。双方在合作的事情,自主开发大部分是我们在这边做,整个验收是需要德国大众的高层去验收。做完这个车请大老板到我们这边开,再到他们那边开。我们在做,他们点头,说OK了,大家这样的分工在做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新宝来和捷达的开发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做的。
王超:也就是主导还是由中方来做的。
王新:因为是非常细节的开发流程,谁做都是这样的开发流程,验收是大老板验收。我们开发是这样的,行是不行,有时候他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现在是处于这个阶段。
拱兴波:这个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在我们企业有两头驴的故事,中德在分工上会有差异,但是我们做的都是合资企业利益最大化。在我们工作我当中很难分清楚这件事应该德方做还是应该中方做。我们到外面讲的时候我们讲我们是一汽大众,我不会去讲我代表一汽还是我代表大众,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实际上我们无论是质保、开发、还是生产过程当中都是一样的,我们秉承的文化是中德方精诚合作利益最大化。从去年我们也给大家释放了相关的信息,我们到2013年我们要具备车身开发能力。今天上午看的这些都是一汽大众我们自己做的,这里面包含了中方和德方设计人员共同的心血。
王新:在这个过程中从造型开始,大家看造型中心特别保密,大众的车大家能感觉到耐看,中间所有的结构设计的分析,断面的分析、结构设计、设计的样件都是国内在做,但是作为合资,我们都很清楚我们要验收,要和德国大众一起验收,按照这个标准在这个体系框架里做的。一汽大众在主打着做这个事情,但是不是一汽大众在独立完成这件事情。所以现状就是这样,从整个造型、表面的开发、设计到试制、实验的环节都是一起在做。绝大部分是我们在参与做,大老板点头说OK就OK,不OK再改。从造型一直到这个车出来,大概是这样的。
王超:我们有没有可能参与大众全球化的设计。
王新:这个是有可能的。大众开发了这么多车型,我们始终在做本土化。一汽大众能做什么呢?它可能会把这个事情交给我们,但是他不会把点头的权利交给我们。上海大众也是一样的,他们做了很多,但是必须需要人家点头。所有的标准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次我们有这样的方向,后续这样的越来越多,这次的全新捷达的开发就是这个模式做出来的。
拱兴波:实际上真的是中方和德国大众一起为全球开发的。实际上这些年我们的能力不断的积累,大家看到相关的设备、能力在提升的。捷达的这个车型媒体朋友在后续深入挖掘一下捷达背后的故事,找时间给各位老师做一下汇报。
徐向阳: 车身缝隙匹配不好会导致新车变型
徐向阳: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很多试验设备,没有看到试验设备是靠一汽大众这边还是到德国那边去做的,因为和你们的研发能力有关。
王新:大家今天只看到了碰撞中心很小的一部分,当然有很大的一部分试验中心,这里面对整车的试验我们全在里面做。非常典型的我们做了阳光模拟试验,比如非常强的光始终照这个车,看在里面坐着是什么样的,都会去做。所有的试验设备都是经过德国大众的验证,今天大家看的生产线设备就是德国大众那边有什么,我们这边有什么。每个环节可以说是1:1过来的,再有一点从组织构架都是一一对应的。唯一区别是我们现在比他们小一些,我们有这样的职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比如德国大众是一个部门很多人做,我们可能是20人做,整个的实验设备都是一样的,有机会可以带大家去参观一下。
拱兴波:时间太短啦。今天参观的是冰山一角。
徐向阳:帮助你们回答一下车身缝隙的问题。如果匹配不好的话,可以说不均匀,变型的可能会增大,带来车身的问题会发现旧车比新车的造型偏差比较大。这块儿做好的话,车身的保持会比较好。
使用情况和民用车不一样,民用车有它固有的缺陷。目前大众出现了DSG的问题在后续处理的时候,我这边建议应该把无论是媒体报道出现的问题,还是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在技术层面给消费者讲清楚,让消费者明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否则出现什么问题,消费者会盲目的推断,会直接影响你DSG的推广,对整个大众产品的销售会带来问题。我建议你们在这方面尽量的有针对性的公开的、透明的让媒体接受传达信息,否则影响会不好,一点小的建议。
拱兴波:从技术角度非常清晰。从公关方面我们还需要沟通,我们的鼓掌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可能涉及的风险是什么,把这些跟消费者沟通好。
王新:我们每次验车都是先看,一般外人看不出是真车,车放在这,人围着转一圈,看好看不好看。第二步是像走T型台一样,开过来开过去,从各个角度看,在运动过程中造型是什么样的,一定要做到特别漂亮。所以有些车刚开始看非常好看,但是两年以后看着不太好看了。
丛刚:一汽大众合资企业开发新的车,这个过程当中,德国大众在后面验收的环节有很多的验证和支持,过程当中大众总部方面介入的程度有多少?
王新:在为时两年的时间里面他们一直都在介入,我们不会最后沟通,这样影响效率。只是在工作层面的沟通,最后在大领导层面验收是最后一把。不会做完的再拿过去风险很大。
徐向阳:你们有多少个阶段?
王新:我们大的分块是15个段,大概是45个月。是非常细节的,每一个里程碑的验收。我们的验收分几类,可以给大家讲一些特点。不光是看文件,每一次看车都是虚实结合。大部分老板都是技术口出来的,不是搞开发就是搞质量、生产。他们都只相信亲眼看到的。他亲自把这块儿直接拉开,说这块儿做的不好。大老板是这个理念,这种理念会一层一层影响下去,不光是艺术品,有时候会用刀去削,去烧一下,气味是不一样的,大老板整个验收文化会深入到各个环节去。所以这个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点。我没接触更多别的企业,但我相信别的企业不会完全做这样的事情。这也是我们一汽大众现在非常鲜明的特点。
主持人:各位老师,很快,80分钟过去了,原计划一个小时的时间。看看各位老师还有什么问题,今天晚上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探讨。
[上一页] [1] [2] [3] |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