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 自主企业新闻

三亿美元逆袭“大马” 奇瑞全球版图再造

2013年05月29日07:35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俞凌琳

  刚满30岁的华裔小林是马来西亚当地的一位导游,月收入3000多令吉(Ringgit)(约合6000多元人民币),在这个低成本生活的国家,这个收入足够他过有房有车的生活。

  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小林两年前购买了一套18万令吉的两室一厅后,又购买了一辆6万元的宝腾车。

  马来西亚禁止1.8T以下排量的车进口,这个政策对当地的两个品牌——宝腾(Proton)和派洛多(Perodua)起到了保护作用,马来西亚市场这两个本地生产品牌的市占率超过60%。

  包括哈飞长安众泰等中国企业,则因为政策的门槛纷纷在进入两三年后无功而返。在马来西亚唯独奇瑞坚持下来,在发展了38家经销商后,奇瑞正计划在马拉西亚建造一个投资3亿美元的合资厂。

  “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将于2004年开始在马来西亚建合资工厂。”5月25日,奇瑞控股(马来西亚)公司CEO黄景平告诉记者。

  逆势进入马来西亚,奇瑞“醉翁之意不在酒”。“马来西亚建造工厂的目的,是为了借此辐射东盟市场。”奇瑞汽车副总周必仁告诉记者。

  而记者了解到,奇瑞正在进行销售版图的重新规划,与此前从中国辐射全球不同,未来奇瑞的布局将向大众、通用一样打造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架构,将全世界的市场重新进行划分,而奇瑞总部每开发一个产品,都将有目的性地同时针对几个法规相近的市场。

  等待政策放开

  为了迅速进入到东盟,2008年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奇瑞就是带着建工厂的打算来的。迟迟没有建立工厂,是一直在等待政策对排量限制的放开。“按照规划,奇瑞计划投资3亿马币,五年内在马来西亚建成一个具有2万辆规模的CKD工厂。”

  不过,奇瑞建工厂的计划进展地非常缓慢。“我们还在等待政策的放开。” 黄景平坦言。

  马来西亚鼓励消费国产车,政府制订的政策明显向国产车倾斜,对进口车收取高额关税,马来西亚从2005年开始执行的进口车排量不得低于1.8L的政策,这个政策同样限制合资公司的产品引进。“这个政策实际上阻止了国外的小排量车进入马来西亚。”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认为。

  马来西亚人均年收入9000美元,属于发展中国家。但马来西亚人的用车经验可与欧洲等发达国家媲美。马来西亚每户家庭至少拥有一辆车,马来西亚籍20岁以上公民拥有汽车驾驶执照比例为73%,其中25岁到45岁阶段汽车驾驶执照拥有率为94%。这使得马来西亚消费者在选择汽车上非常理性。汽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大多数人都选择小排量汽车。

  奇瑞大多数的产品都在1.8L以下,如果政策不能放开,意味着建工厂后,奇瑞的大部分有竞争力的产品仍然不能进入到马来西亚生产,从投资回收率的角度考虑,奇瑞将建立工厂的计划延后。“政策什么时候放开,奇瑞什么时候在马来西亚建厂。” 黄景平坦言。不过,迫于欧盟的压力,黄景平相信马来西亚“限排”的政策不会再坚持多久。事实上,不止奇瑞,包括大众在内,都在等待马来西亚政策的放开。

  跳板效应

  “马来西亚是东盟成员国,在东盟任何一个成员国建厂,只要本地化程度达到一定比例,就能出口到东盟任何一个国家。”周必仁告诉记者。

  奇瑞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国际化战略中,将“走进去”的国家首选为本国没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地方保护的限制,如在埃及,奇瑞就成功与当地企业合作,打造了一家合资工厂,奇瑞输出技术,由于埃及当地并无汽车工业,奇瑞也在进入埃及的过程中,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相对于挨及市场,奇瑞在马来西亚市场优势并不明显。马来西亚有自己的汽车品牌宝腾,还有与丰田合资的派洛多,而奇瑞仅凭EASTAR和TIGGO两款车的奇瑞,目前在马来西亚的总销量仅3000辆。

  不过,黄景平向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东盟三国仅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三个国家的销量就超过280万辆,这意味着,如果能在马来西亚实现国产,并将产品出口到印尼和泰国,奇瑞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奇瑞正在进行新一轮的销售体系再造。今年3月奇瑞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周必仁,同时分管奇瑞汽车销售公司,统领国内市场,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奇瑞国内销售业务和国际销售业务统一。

  “未来奇瑞的销售体系不再同以前一样,国内和国际分开,而是全球一体化的销售体系。”奇瑞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奇瑞不再把业务分为国内和国际业务分开管理,而是参照大众通用等跨国公司模式,按照区域划分业务。

  比如,奇瑞未来的业务版图将划分为:中国公司、南美公司、东南公司等。每个业务板块都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如马来西亚工厂辐射东盟、巴西工厂辐射南美、越南工厂辐射东南等。

  产品开发全球化

  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奇瑞战略的实现。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为奇瑞制订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3-2016年,稳固在入门级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成为中国最好的品牌汽车企业;2016-2020年达到主流跨国汽车企业的体系能力,产品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标准水平;2020年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企业,产品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要达到奇瑞的终极目标,奇瑞必须要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席之地。海外市场能缓解奇瑞目前对利润和和品牌的渴求。在海外市场,由于中国自主品牌进入时,产品已经成熟,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偏见并没有在中国大,如在埃及市场,奇瑞就是律师、企业主等中高层消费群体的座驾;而在马来西亚市场也是如此,奇瑞9万令吉左右的定价,远高于马来西亚本土的宝腾,这有助于奇瑞提升品牌形象。

  奇瑞正在制订完善的海外计划。从销售体系、产品、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应该说现在到了奇瑞出口的关键期。”周必仁说。

  在打造全球一体化销售体系的同时,奇瑞针对全球产品的规划也已拉开序幕。走过了逆向开发阶段,奇瑞如今已回归到“正向开发”。

  “未来奇瑞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是正向开发的。”这是奇瑞国际化的基础。“从长期来看,奇瑞要走向国际化,如果不走正向开发,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甚至可能面临政策和法规风险。”陈文凯认为。

  2016年奇瑞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品牌,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实现正向开发。而与此前主要围绕中国市场开发产品,然后再找法规适合的市场进行出口不同,奇瑞的开发思路也正在全球化,在开发每一款产品之前,就会预先考虑好该产品具体针对哪些法规相同的市场,将每一款产品都打造成具有针对性的国际化产品,增强奇瑞全球竞争力。

(责任编辑:蒋洪林)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