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孙晓红:车企"西进"的市场策略应该更聪明

2013年06月26日10:32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孙晓红

  这几年,随着东部南部汽车市场的日渐成熟和饱和,又加上国家开发西部的大战略所引导,不少车企都开始向西部开拓。据有关统计,自2012年年底至2015年间,中西部地区就将形成逾百万辆整车以及几十万台发动机产能规模;从2012年4月至今年1月份,至少有6个汽车投资项目敲定西部地区,投资额超340亿元。其中包括了长安福特马自达48亿元的重庆基地扩产,以及上海通用武汉投资140亿元的第四基地项目。

  这些年,汽车外商在中国东南部已经不太受欢迎, 2011年6月30日,为缓解中国整车产能过剩问题,《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将整车从外资投资鼓励项目中排除,从而结束了海外车企连续享受7年的优惠待遇。

  如此一来,不少车企都在寻找新的投资增长点。而即日起实施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下称《目录》),看起来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不说是无限生机,至少,此前看似已不再受政策眷顾的整车制造业又迎来了新契机。

  今年5月底,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目录》,对两年前的政策进行修订,将此前不再鼓励的汽车整车制造作为西部各省(区、市)鼓励类项目:如果在22个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建设总装厂,国外整车企业将可以获得所得税减免和进口生产设备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

  因此,大众、通用、福特都加大在中西部的投资力度,力争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占到一定的地位。

  当然,自主品牌也应该抓住此次机会。只是,没有人家的财大气粗,当然不可能如此大手笔。但是至少,有之前这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和造车经验,今年中西部这个机遇中,总应该多抓住点什么。

  在进军西部之前,有关车企应该搞明白的是:西部市场与东南部有什么不同?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与之相应的,车企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都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策略。

  其实,照外界看来,首先第一条就是要注重环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换得发展。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自然环境不如东南部,生态比较脆弱,经不起早期开发中那种“大手大脚”。国家环保部门对于新工厂的环评上一定会更加严格。各车企还是尽早把自己的最先进环保手段拿出来比较好。而且,不仅是生产车间生产工艺上的环保,只怕是对于生产材料、原材料都有比较严格的环保要求。

  第二,西部市场跟东南部比起来,富人多,穷人更多,只怕属于典型的纺锤形而不是金字塔形。所以,高端车和入门级车应该拥有比较大市场,中端车型倒也许是小众市场了。只是,这个中端车型也有可能就只是现在的A+车型,而非B级以上车型,地区消费条件不同,对于车型档次的划分接受有些微区别。

  第三,环保车型,比如电动车、混动车应该市场更好。一来发展趋势如此,二来,西部市场更需要环保,第三,西部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可以为纯电动混动所需电池提供原材料。

  第四,鉴于众多车企同时发力中西部,一些厂商可以就零部件方面做一些尝试。虽然说大家都知道零部件商技术水平领先于整车业,但由于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外资主导汽车业,以致于外资带来了自己成熟的零部件公司,所以,中国零部件业落后的矛盾未及体现,等到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说现在东南部的竞争程度,整车厂需要在上下游产业中取得利润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集中显现。既然如此,何不在发展之初就发展零部件?外资零部件业可以提前进来,一些垂直整合的企业比如比亚迪长城,零部件可以先于整车进来。

  第五,中西部周边都是一些不太先进的国家,自主品牌可以以出口为一个考量方向。考察清楚临国市场情况,针对性地制造和出口。

  总体来说,车企西进,是在东南部已经有了相当发展的基础上而发展,东南部的经验要吸收,教训更要吸取。如果做得好,应该是对于东南部汽车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纠正,而不是低水平的重复扩建。至少要换个打法,不是早期那种粗放经营,而是现代化的精细化运作。对于市场如此,对于环境更应该如此。

  (本文授权搜狐汽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刘岩)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