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7月,每当早晨出门时,总不确定今天会遇到骄阳还是风雨,难免为究竟带雨伞还是太阳镜纠结一番。然而,在同样的时间里,汽车业所遇到的问题,远比这个更加困惑。刚刚履新的车企高管们,能否又一次证明自己?大数据时代下的汽车,又当如何顺势而为?刚刚脱颖而出的合资自主品牌,是否初现峥嵘?而集全球宠爱于一身的中国豪车市场,是否还能风采依旧?
对于已过去的2013年上半年车市的点点滴滴,南都汽车通过“2013年年中盘点”专题与大家一同梳理回顾,细数这半年来我们一起经历的车市变迁,并试图从中寻找预示下半年车市晴雨的那一缕阳光或一片云彩。
热点1
车企人事大震荡
评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也有自己的颜色。
今年上半年车企进行的高层人事调整不论频率还是幅度,较之以往均出现明显“升级”。不仅有广汽这样的车企集团上演集体大“换防”,诸如丰田、奔驰等跨国车企也争相调整在华人事安排。自主车企同样不甘人后,奇瑞、吉利更是先后对其核心高管位置进行了重新布局。在车企忙于调兵遣将的背后是车企调整发展战略的缩影,也预示着2013年国内汽车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言及今年上半年最引人关注的车企人事调整,无疑是广汽集团的“大换防”。6月3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包括袁仲荣、冯兴亚在内的多名高管职位发生变化,同时旗下部分企业高管亦随之变动,其中郁俊接替姚一鸣出任广汽本田执行副总,李晖接替冯兴亚出任广汽丰田执行副总。此次调整不仅限于人事,更涉及集团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机制。广汽集团称,此次大调整目的是通过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和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为集团加快发展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各大跨国车企业开始围绕中国市场调兵遣将。丰田中国3月7日宣布,将从4月1日起,对中国本部人事进行变动,其中丰田汽车公司专务大西弘致继续任中国本部长,并兼任丰田(中国)总经理。此番多为升任或留任的调整,在表明丰田对丰田中国发展认可的同时,也希望加强丰田中国与本部之间的联动性,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此外,在增速返稳竞争激烈的豪华品牌市场,各品牌也未雨绸缪,试图通过走马换将的方式占据先机。5月1日,原华晨宝马高级营销副总裁戴雷入主英菲尼迪任职其中国事业部总裁,肩负起英菲尼迪面向“中国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无独有偶,今年初,奔驰对中国市场领导层进行了相应调整,以尽快理顺渠道关系,缩小与奥迪、宝马两大品牌的销量差距。而宝马、沃尔沃等品牌也均通过高层调整,调整市场策略,加码中国市场,满足各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而市场空间遭遇挤压的自主品牌同样不甘人后,试图通过对核心位置的人事调整,实现战略转型。4月上海车展前夕,奇瑞总经理助理、销售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华琼(曾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上汽乘用车任职多年)接替郑兆瑞履新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5月16日,吉利宣布负责集团品牌、市场和产品战略规划的副总裁孙晓东(曾任上海通用汽车副总经理)兼任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此外,北京现代常务董事长李峰出任北汽股份总裁,而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也调往一汽轿车担任总经理。这些具有合资车企背景的高管纷纷执掌自主车企核心职位,也反映出处于品牌高端化发展关键期的自主车企寻求向上转型的愿景。
不过,这些履新高管们以往出色的业绩如同其身上耀眼的色彩,出现在新的画布中,是被周围的背景同化,还是成为画作的“点睛之笔”?还需要在今后的市场中凸显。(张笑)
热点2
汽车出口放缓
评语:一分钱一分货,稀饭吃了不经饿。
汽车出口迎来五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的2013年5月,究竟是波动还是拐点?在这个问题尚未辨明之时,中汽协数据再次显示,6月中国出口汽车84400辆,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五分之一,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同比下滑。
在国内车市增速放缓,部分城市执行限购、限行政策,以及合资产品不断下压的背景下,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加快出口发展速度,已成为自主品牌拓展新增长空间的重要手段。汽车出口能否延续以往高速增长,成为自主品牌的救命稻草?未来出口可能遭遇哪些挑战?都成为了自主品牌亟须明晰的问题。
据中汽协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48.6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0 .6%。其中商用车出口19.25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4.8%;乘用车出口29.43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3%。出口量下降前五位国家分别为伊拉克、委内瑞拉、伊朗、越南和土耳其。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出口同比下降并非偶然。其中,主要出口目标国经济形势不景气是主要原因,另外人民币的升值也对汽车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汽车出口下降,首当其冲的便是自主品牌车企。据盖世汽车统计的我国乘用车出口数据显示,今年1-5月,自主品牌企业乘用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0 .8%至19.65万辆,占中国乘用车总出口量的八成。
其中,奇瑞汽车出口排名榜首,但同比跌幅同样最大。今年1-5月,奇瑞共出口乘用车5.85万辆,较去年同期下滑18.1%。与之相反,前五月汽车出口4.11万辆的吉利虽然名列第二,但是出口增长较快,较去年同期的2 .87万辆增长了43.0%。旗下出口车型中,帝豪EC7出口量最高,这也说明了海外市场对于产品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合资车企在汽车出口的总量中仅占2成,但增幅十分明显。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我国乘用车合资企业出口量同比增长17.4%至4.95万辆,占中国乘用车总出口量的20%。
随着中国合资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不断提升,跨国车企也希望通过在此研发出一些其他区域无法制造的车型,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并将出口市场锁定于非洲、南美、亚太等地区,这也是当前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征战的重要市场。
有分析人士认为,一旦合资企业能真正将出口事业提升到战略层面,未来对自主品牌在海外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较大冲击。对于自主车企而言,面对已经逐渐沦为富含水分的“稀饭”的出口销量,并不能满足当下发展的需求,自主车企需要提升产品和品牌,才能使得海外市场真正成其迈步前进的“另一只腿”。(张笑)
热点3
城市限购之忧
评语:你以为你办四个户口本就能控制房源吗?
今年7月1日,广州限购满一年之时,新版限购令开始实施,2.5L以下新车可任意置换,极大激发了本地经销商的热情。广州汽车保有量达200万辆,置换市场的启动显然值得期待。不过,行业内人士尚未高兴几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称,国内八大城市可能限购,再度引发业界对汽车业前景的担忧。
据中汽协发布信息称,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庄、重庆、青岛、武汉等八城市存在实施限购可能。中汽协预计,八城市限购政策一旦实施,将造成当地汽车销量下降25%左右,直接减少汽车销量40万辆左右,约占全国汽车销量2%,将会影响全行业产值,乃至对国民经济产生明显影响。
目前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已实施限购,中汽协提出的8大城市只是存在跟进限牌的可能性,不过这仍然引发广泛担忧。
近年来国内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国内大中型城市交通和环境都带来了沉重压力。虽然限牌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但这些城市短期内很难大幅扩大道路资源,为缓解拥堵和污染,限牌又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
可以预计,如果汽车产销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将会有越来越多城市难以消化这种压力,最终必将加入限牌行列,唯一的悬念就只是实施时间而已。自此,限购犹如汽车业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可能对整个行业带来致命一击。
面对一线城市的接连限牌,汽车品牌必然不断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寻找新的市场。在一二线市场,随着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置换将是其主要需求。实际上不仅是大众品牌,豪华品牌的增长亦越来越多依靠三四线城市,这意味着国内汽车消费重心正在逐渐转移。
当下汽车市场的这种变化,也给厂商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很不一样,使用环境也不同,如何能开发出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是下一步竞争的关键;渠道上,三四线城市地广人稀,如何合理设置渠道值得重视,过去“一刀切”的4S模式难以持续;营销上,三四线市场人群获取信息方式与一二线市场也很不一样,汽车厂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寻找到更好的推广方式。(黄习伟)
热点4
排放标准趋严
评语:细雨落到小河上,小河便起了一片鸡皮疙瘩。
今年3月20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简称“核算办法”),规定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核算范围、核算主体、核算方法及相关要求,要求实现2015年和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和5.0升/百公里的目标。上述核算办法,被坊间称为中国“café法”,也被认为是中国“史上最严苛的排放标准法规”。
事实上,早在2010年上半年,《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标准的发布,在节能减碳的大背景下,不少专家就断言未来的中国汽车行业格局或将由二氧化碳排放左右,“油耗标准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新杠杆。”
2013年,稍加分析车企一系列的举动便会发现,中国“café法”这双“无形的手”在背后的巨大推动力。
按照核算办法所言,为企业预留适当过渡期,2012、2013和2014年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限额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基础上相应放松9%、6%和3%。近三年,恰恰是准备阶段,车企的产品规划也在适应这一标准。
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仅参展的新能源汽车就已超过了90款。按照中国“café法”油耗标准要求,新能源车型是实现上述排放限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除了应用新能源技术之外,推出小型车也成为立竿见影的方法。也由此一众跨国车企纷纷在4月的上海车展上发布了各自的小型车发展战略。
6月16日,深圳碳交易平台正式挂牌,6月18日正式上线交易,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可以想象的是,未来一些具备了成熟的新能源车的生产企业还可以通过碳排放额度交易来获取额外的利润。
此外,在核算办法中明确规定,将实行国产、进口乘用车统一管理、分别核算的原则,国产车与进口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分别独立核算。这也推动如英菲尼迪、讴歌、凯迪拉克、路虎高端品牌国产的加速。实际上,通过国产,导入小排量车型实现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油耗取加权平均值,这些原本无法达标的品牌就能快速达到国家的要求。
新能源车的高曝光度、混合动力车的集体发力、高端品牌加速国产化,在中国“café法”这一“无形的手”调控之下,于企业而言,过程或许很痛苦,但于行业而言,若干年后回望,这一步迈得值。(雷敏)
[1] [2] [3] [下一页] |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