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张少华:对汽车流通领域纵向垄断釜底抽薪

2014年08月04日09:49
来源: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作者:张少华

  七夕前夜,不平静的不只是异地传相思的帅哥靓女。还有被工商总局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汽车流通领域。

  工商总局研究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自2014年8月20日起,不再接收汽车供应商报送的备案材料。对已接收材料中符合备案条件的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名单,将在9月份最后一批备案名单中公布。停止实施备案工作后,从事汽车品牌销售的汽车经销商(含总经销商),按照工商登记管理相关规定办理,其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统一登记为“汽车销售”。根据工商总局公布的备案名单文件,已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登记为“××品牌汽车销售”的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可以申请变更登记为“汽车销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依法强化对汽车经营行为的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桃然之父认为,这意味着,对汽车销售领域纵向垄断的反击正在深入,可以视作继发改委之后的汽车流通领域反纵向垄断的连环拳,亦可解读为《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即将松动改变的前兆,预示着多品牌销售模式即将呼之欲出。但从总体上看,多品牌销售模式最可能出现在弱势的品牌,且工商总局新政短期内或将难以推动车价走低。多品牌销售模式的普遍形成,估计要到汽车市场趋于饱和的买方市场之时。

  新政难以短期触发降价潮

  目前,我国汽车产能过剩,只是结构过剩。市场的起起落落,也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畅销的品牌供不应求,尽管出现加价,购买者也趋之若鹜;滞销的品牌,纵使降价甩卖,消费者以用脚投票。

  困则思变,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汽车经销商会寻找暂新的前途。工商总局新政打破品牌条框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限制,当属他们最为高兴。

  当一个品牌的销量和盈利能力明显下降时,汽车制造商将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放手,不再对原有渠道进行严格管控,而是可能会允许原来旗下的汽车经销商去销售其他品牌的车型,以改变经销商的生存状态。否则,拖垮了旗下的汽车经销商、毁坏了苦心经营的销售网络,成为无本之木,以后更难翻身。

  但是,倘若汽车经销商从销售的品牌中赚得盆满钵溢,日子过得极其滋润,决然不会去搞多品牌销售模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紧俏车型资源的调拨权力还是牢牢掌握在汽车制造商手中。汽车经销商焉能有不看脸色之理。只要看看以往,在一车难求之下,汽车经销商使用浑身解数、幸幸苦苦跑指标就可以明白,踢开制造商赚大钱只能是乌托邦。奇货可居的车型,便是指日可待的大把钞票。没谁蠢到脚踏两只船的去干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只要手中的品牌含金量十足,这种利益的牢固纽带就一日都不会松绑。对汽车销售领域纵向垄断说不,关键是,怎么解决汽车制造商通过授权的方式来“厚此薄彼”的源头垄断。

  并且,汽车经销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由“××品牌汽车销售”的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可以申请变更登记为“汽车销售”的新规,为其销售同一公司不同品牌或者同一集团其他品牌的汽车,提供了操作上的便利。比如,在汽车制造商创造出了新品牌或者引入了本已存在的新品牌的情况下,汽车经销商就不必为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而劳心费神。在此意义上说,汽车经销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的字面扩大化,反而方便了强势汽车集团的继续做强做大。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因此,桃然之父认为,工商总局新政对促使车价普遍下调的效果,在短期内还将难以显现。真正熔化汽车流通领域纵向垄断的坚冰,或在于市场趋于饱和、汽车产能普遍过剩、所有汽车制造商不得不看市场脸色的时刻。工商局的新政届时将爆发出其威力,出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趋利避害想法和迎合众口难调消费者的广种博收思维,多品牌的汽车经销商将大量出现,那时候才是消费者的春天。

  具有釜底抽薪的反垄断意义

  尽管如此,工商总局新政的汽车销售领域纵向垄断的意味强烈,意义重大。

  已经存在近10年《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原本是为了更好的规范汽车市场、保护者汽车消费者权益,但同时也给予了汽车制造商过多的权力,使其通过4S模式掌控了汽车流通领域的售前售后核心环节,形成了纵向垄断,摄取了过多的利润。反而损害了消费者们的权益,与政策发轫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有舆论的矛头均指向《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多年来,业内人士不断发出需要改变的呼声。有观点认为,特别是该管理办法的第六条:“境外汽车生产企业在境内销售汽车,须授权境内企业或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设立企业作为其汽车总经销商,制定和实施网络规划”,无异于向跨国汽车巨头们拱手相让了汽车流通领域的控制大权,放大了对经销商授权管理的权利、方便了跨国汽车巨头垄断产品供应、网络建设、产品营销、配件供应、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并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运行和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外资品牌还通过签订短期商务合同、征收高额保证金让经销商在被压库和搭售时敢怒不敢言,更多的时候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委曲求全。稳赚的是汽车制造商,而承担大量经营成本和高度运作风险的却是汽车经销商

  这种流通领域纵向垄断的情形,既不利于保护经销商的合理利益,也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常常要花费比全球其他车市消费者高得多的钱财去购买整车和支付维修保养费用。价格虚高的景象,在豪华车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8月1日,捷豹路虎下调旗下路虎揽胜加长版5.0 V8路虎揽胜运动版5.0 V8以及捷豹F-TYPE敞篷版全系车型的厂商指导价格,平均降幅高达20万元。而一汽-大众奥迪也同步下调旗下所有国产车型的原装备件价格。奥迪A6L舒适型的2.0升TFSI发动机价格下降22%、multitronic无级/手动一体式变速器降价38%、车身总成降价16%、ABS单元降价25%,原装备件的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0%。此前,奔驰于7月10日起,主动下调了星辉保养菜单,平均调价幅度达到20%,涉及smart奔驰A/B/C/E/GLK/M/R/S级在内的奔驰主力车型的基础A、B保养以及配件更换价格。

  从其令人乍舌的调价幅度就可以看出,整车与配件领域的水之深、利润之大。换言之,汽车流通领域的纵向垄断长期暗流涌动,多年来中国消费者成了冤大头。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揭露的畸高“零整比”,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此加以了印证。其研究报告显示,18个车型的整车配件零整比系数最高的为1273%,最低的为272%,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7倍。而在50项易损配件零整比系数中,18个车型中系数最高的为223%,最低的为7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9倍。令人震惊。

  在传出发改委正就进口汽车零配件销售和售后服务对相关外国汽车制造商进行反垄断调查的风声之后,豪车整车与OEM备件的价格就非常巧合的出现了大幅跳水。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工商总局发布的《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可以视作继发改委之后的汽车流通领域反纵向垄断的连环拳,亦被解读为《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即将松动改变的前兆。

  工商总局在其公告中,明确表达其出发点是: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而打造“市场公平竞争”、“市场正常秩序”,都需要对垄断行为当头棒喝和明令禁止。

  工商总局正依据其肩负的职责,展开了行动。2008年中国出台《反垄断法》,由商务部负责经营者集中审查,国家发改委和工商总局负责审查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涉及价格垄断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查,其他的由国家工商总局负责审查。

  现在发改委、工商总局齐齐重拳出击,一个竞争充分、公平的健康汽车市场生态有望建立。

  (来源:桃然之父)

(责任编辑:黄远萍)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