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才是确定安全性的关键
许多消费者抱怨自己的车钢板薄,稍微发生一些碰撞就要进行钣金维修,在他们眼中这就足以证明车辆的安全性能不足了。其实真正决定车辆碰撞安全强度的还是车辆自身的结构,在碰撞发生的过程中由不同的区域进行能量的吸收和传递,从而保证驾驶舱的坚固不变形,即便是在大家心目中钢板厚实的欧美车系,在碰撞发生过程中领先的仍旧是车身结构,而非钢板厚度。
真正承受撞击强度的是车皮包裹下的车架,车架的设计往往是一辆新车最大的成本,因为它不仅要考虑美观,实用性,还要考虑受力,变形等情况。看一辆车安全与否,不是看它在高强度撞击之后撞击部位变形严不严重,维修费用高不高,而是看它的驾驶舱有没有变形,车门能不能打开等等。如果是车头撞击,有时候反而是车头损毁越小,驾驶舱受力越大,乘客也越不安全。
"汽车从被撞到停下,经历了动能分散、消耗的过程。动能到哪儿了?除去司机的刹车措施、地面的摩擦力吸收一部分动能,最主要的能量消耗源是车体的变形。如果这些还是没消耗完动能,那么人体就会吸收动能,导致伤害的发生。"
被称为防撞梁的是前后保险杠下面的一根钢梁,专业名词叫保险杠加强筋。不能说加强筋一定非有不可,正如车体内没有哪个结构件是一定必须的,装不装防撞梁,具体还是看车体构造的设计思路。有的车在前后端虽然看不见装上去的防撞梁,但车架的前围、后围进行了构造强化,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车门防撞梁则是汽车的基本配置,国人习惯用"关门听声音"的探测方式,发现日本车关门的声音很"脆",车门很"飘",认为日本车不装车门防撞梁。其实这是因为车门防撞梁一般分为管状和帽形两种,日韩车常用管状车门防撞梁,而欧美车常用门帽形防撞梁,只是由于安装结构的不同,造成了日系车和德系车关门声音和手感的区别。其实车门防撞梁的普及程度比驾驶座安全气囊还要高,日系轿车里面没有不装车门防撞梁的,否则根本无法应付侧面碰撞测试。
结语:车子轻了就会变得不安全这种结论,显然站不住脚。用不同的材质来代替传统钢材可以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车重,另外经过反复论证利用碰撞力学所设计出的车架才是讨论一辆车是否安全的关键所在,虽然从感官上会认为车没有厚重感或亦是开起来轻飘,但是仅凭这就封杀工程师们的辛劳可以说就是盲目无知的表现了。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