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可:那么多企业进入到充电基础设施里面去,问问在座的几位搞金融的,从何总开始,你们对这个怎么看,汽车金融要求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你们从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商机?
何锦峰:充电基础设施的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还是标准统一的问题,标准国家是不是尽快的统一掉。因为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其他的产业,比如说当年的DVD,好几家日本公司都做,松下、索尼,各有各的标准,前期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最后只有一家胜出,其他的投入都打水漂了。我觉得如果国家不尽快的出标准的话,在充电桩这个领域也会出现极大的浪费,而且也会引发很多主体进入使犹豫不决。
为什么现在愿意进入呢?可能是我先占据了,无论你怎么统一我已经把这个资源占据了。BYD他们在推充电模式,还有回换电模式,这两个大体系也会造成消费者的困扰。另外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充电桩建了以后利用率比较低,可能只有10%,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够盈利也是很大的问题。仅仅靠充电的服务、电费的收入还不太能够很快的收回投入。需要参与的运营主体更多的考虑其他的盈利来源。
还有私人充电的壁垒问题,我们看到美国充电个人买了车以后,60%是在家里充,我们可能要专门找一个地方充。这个壁垒不能打破的话,仍然是很大的问题。在银行来看,在这个领域因为他的投入有很大的成本,需要很大的运作规模。我们觉得可能更适合国家资本出现,就是大的国有资本做大的事情。当然、民间的也不能硬性的不能让他做,可能更适合国家介入。目前政府在各个基础设施领域推的模式可能是下一步更适合的模式,可以用这种BOT的方式。目前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优秀的产业基金投到优秀的项目当中去,要么就是有实力的运营公司的回购、上市退出,或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够,政府回购等等方式。这个是我们目前希望能够主推的一种模式,也希望能够能够通过银行金融方面的助力,把国家的基础设施问题解决掉,促进整个行业大发展。
贾可:现在平安银行有投资吗?
何锦峰:现在我们跟普天在洽谈当中,后续有好的项目会实在的做起来。我觉得是非常明确的方式,因为我们在其他的基础设施领域大量的采用了这种方式,事实在也做过很多项目。
贾可:你们投和不投肯定是取决于收益率,对收益率的预估是怎么样的,或者瓶颈在哪里?
何锦峰:运营模式还不是特别明确,我们更多的是看项目的金融方案设计,比如说刚才讲到的可能会通过产业基金到了期限之后,一些大的实力主体把相关的股权买回去,或者是通过上市之后通过资本市场退出,或者是政府服务购买的方式。总之,目前仅仅靠项目的现金流的话可能会比较困难。需要投入的主体比较优秀,运作的管理、后期项目结构设计比较关键。
贾可:这个有点类似于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这种投资逻辑。你们对基础设施方面有没有介入,你们的逻辑是什么?
何锦峰:我看是两方面的,我觉得新能源汽车比传统的更适合做金融市场的产品。新能源就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的价值绝大多数是在电池上,40%-50%都在电池上。这时候汽车残值回购,我们知道特斯拉的车有5年的回购,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比传统的汽车更短。之智能手机一两年要换了,而传统的手机可能两三年才换,这是同样的模式。所以更适合做金融产品,金融模式来运作。这是微观的方向。
宏观的方向是能源互联模式的终端,也就是十年前智能手机才刚刚开始推广的时候,04年手机开始联网的时候那个时候点相当于现在的智能电动车,把车进行改造,因为互联网关注的是人的时间。比如北京单程上班一个半小时,往返三个小时的情况下,拿出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像小米一样,只用成本卖给用户,其他时间推送给广告。互联网金融可能变成能源互联网金融,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作为投资人来看,对未来非常非常乐观。
信息互联网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信息是难以收费的,而能源互联网就是要收费的,所以这个伴随着能源网和新能源汽车健康的发展。
贾可: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前景很大。
芦宁:因为我是做金融租赁,还是传统的金融企业。汽车金融我们也做,但是跟我们理解的新能源汽车是两个业态,新能源汽车我们理解是汽车,目前从业务角度来看,第一个标准不统一,我们现在参与到一些充电设施建设中主要是配合项目、配合厂商,这个项目可能有他针对性的充电设施,现在设施标准不统一,所以受众群体也有局限性。所以说目前没有出现一个国家统一或者是区域性统一的大范围统一标准。
第二,盈利模式不明确,我们暂时分析不到盈利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服务费,还是客户的数据资源,还是储能其他的下降空间。只是未来的领域,我们现在单独介入多充电设施建设中还比较少,都是跟着项目走的。
第三,项目主体不明确,运营的过程中,可能更加适合投资机构进去,传统金融机构是作为第二步,未来国家出一个统一政策,有PBP模式的话,由国家进去。目前的话融资业务可能不如投资业务那么好。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