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轿车之心不死” 北京要圆轿车梦 |
作者:[ 杨明炜 ]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
|
|
最近,关于北京市要重振汽车工业的报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专家甚至认为,北京汽车工业早就该这样做了。但是也有人认为,北京汽车工业这是搞大跃进。
其实北京确定要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也是形势所逼,否则也不会如此匆忙。
由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今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减缓。同时,高新技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太明显,所以北京经济发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战略上的改变。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带动辐射作用的汽车工业自然会被北京市委以重任。
北京实施汽车工业带动战略也是亡羊补牢,成为北京汽车工业发展放开限制的一个信号。
众所周知,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很早以前就希望能生产轿车,但由于受北京吉普切诺基后期发展的影响没能如愿。但是北京汽车工业集团“谋轿车之心不死”,更为重要的是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在轿车制造方面也有基础,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首先,北京自建国以来就是我国的生产轿车的基地之一。1975年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北京750型”小轿车。从技术工艺到车型等多方面在当时都相当可观。甚至有人认为,日本后来生产的“皇冠牌”小轿车就是模仿北京的“750型小轿车”的外形。
其次,北京的人才优势也是全国少有的。北京市在研究汽车方面的大学、科研院所也比较多,如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都有自己的汽车工程学院,在人才技术方面比其他城市有优势。
第三,北京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北京交通四通八达,公路网、铁路网都在北京交汇,又有天津港的水路优势。在北京设立轿车生产厂家,轿车流通起来就非常便捷。
第四,市场更是没有问题。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主要的中心城市,市场发育程度相当高,市民的购买能力在全国而言也是比较高的。
另外,北京上轿车项目,还能为北京市民提供近十几万个就业岗位,为北京市创造巨额税收。上海汽车工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北京有关人士也曾经为轿车项目奔走了多年,终因“先把切诺基干好了再说”而遭有关方面否决。
但中国有句古话:“好事多磨”。现在,北京汽车工业终于借与现代轿车的合作要扬帆出海了,但是,出海的旅程却不太轻松。因为,人们也注意到,除三大汽车集团所在地吉林、湖北和上海外,重庆、江苏、福建、安徽等省市也对发展汽车工业表现出强烈兴趣。
看来,北京汽车工业在允许上轿车后,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不过让人高兴的是:北京汽车工业控投公司终于圆了一个轿车梦,但这个梦是美梦还是噩梦,则完全是个未知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