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车市的井喷现象,让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们对于羊年发财有了更高的期望值。然而,凡事都不能一厢情愿。 不错,近年来,人们的腰包是越来越鼓了,至少过去在梦中偷偷想一下的“私家汽车”,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率先成了汽车一族,即使是普通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中的许多人,也对拥有一辆私人汽车而跃跃欲试。但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中国人,虽然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到了世界的前排,若按人均绝对值计算,却又不得不使人感到,前面的路还很长。用老百姓的话说,现在是比过去有钱了,但这毕竟是低水平的“小康”。 不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不仅跻身于WTO,成了世界经贸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一步步与世界接轨,一步步走向成熟。但是,理智地讲,中国现在刚刚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的腾飞尚待时日。否则,我们就不会在很多方面仍然受制于人。 从中国汽车市场的角度来看,也并非一马平川。由于多年以来,政府对汽车产业实施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目的是限制社会资本的盲目进入,从而缓解汽车产业的“散、乱、差”局面。但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步伐的加快,这一举措却显出了“弊大于利”的后果。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不仅弱化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使企业自身也失去了提高效率的动力与压力。尤其是轿车生产和经营的准入制,症结就在于“只准我干,不准你干”。在这种由政府干预导致的行业垄断之下,汽车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就要大打折扣,即便是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井喷”现象,最终也难免失去活力。 中国的汽车消费群体虽然与中国潜在的市场不成正比,同样面临着诸多的“不便”:不仅车价在世界上同比偏高,还要承担着高税费的重累,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汽车税费项目最多、税费额最高的国家。比如,针对汽车消费的税种就有增值税、消费税、购置附加税、车船使用税;此外,由国家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还有:车检费、城市增容费、入户费、保险费、年审费、养路费、交管费、车辆牌照费、过路费;再加上许多非正式的部门和地方五花八门、多如牛毛的收费项目,实在是让人不堪重负。而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相关数字也表明,中国每年有关汽车的各项税费总额高达1500亿元,远远高于汽车产业每年创造的总利润。 这些数字让人看起来或许感到枯燥乏味,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硬件”。因此,马年井喷,未必羊年就会发财。只有卖方与买方的利益真正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均衡点,才会皆大欢喜。别忘了,现如今中国人之所以买车,绝大多数还是希望驾着自家车去发更大的财的。 当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些“累事儿”还不完全属于买卖双方,政府在振兴中国汽车工业和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负有同样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