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SARS的冲洗,中国汽车市场似乎又成熟了一些,譬如“健康购车”一类的小草,就从那些或被人忽略或尘封多时的边边角角里冒了出来,浮现出勃勃生机。 人们大概还记得,从1993年下半年至2000年末,中国汽车市场曾经连续7年处在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直到“九五”规划的帷幕落下时,全国轿车的销售总量也不过才完成了原定目标的60%。孰料,在随后的日子里,接踵而来的却是中国车市的空前“井喷”,一度持币观望的中国老百姓,仿佛一夜之间就开了窍儿,竞相买起车来。骤然火爆的市场,就像一个突然遭袭的原本饲料过剩的养鸭场,刹那间涌进来成千上万只嗷嗷待哺的鸭仔,饲料过剩顿时变成了供不应求。那时,车商们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哪个还顾得上去理会什么“健康购车”? 对于“产能过剩”的危机,具有权威性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曾经在中国100家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范围内作过一个调查,随后在一份《入世后中国汽车十大趋势》的报告中断言,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现象至少要持续到2005年才能有所缓解”。然而,这个悲观的结论余音未了,购车狂潮的排浪就铺天盖地地打来了。看来,即使是权威机构的专家们,对于中国的走势与发展脉络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单纯从经济的角度看,“产能过剩”与“供不应求”,虽然反差极大,却是异曲同工,本质上同样具有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凸显着市场经济卓尔不群的独特魅力,同时揭示着市场经济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催生的市场与西方国家的市场,在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既要拥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的市场则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其惟一的特征是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由两种不同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本质区别,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走的路,远比资本主义市场曾经走过的路要漫长而曲折。 另外,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不仅要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完善与成熟,而且还要在党的领导下走向世界并遵从统一的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完成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可以说,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实验。 我们能否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进行到底,能否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实现全面奔小康的强国梦想,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一个与世界经济既不相悖又不苟同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法门。我以为,在这种大前提和大背景下,无论导致中国车市火爆的原因有多么复杂,包括厂家之间掀起的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新车大战”以及花样翻新的各种售后举措,都没有“健康购车”所带给我们的思路更为清晰。因为,至少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它帮助我们找到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美妙的结合点。 其实,“健康购车”只是诸多汽车消费中的一个枝节,以国际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衡量,中国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仍然存在着许多诸如乱收税、乱罚款以及一些地方擅自制定限行、限用政策等弊端。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迄今为止,我国各地现行的有关汽车的税收和费用约1600多项,个别地方甚至到了“层出不穷”的地步,而其中真正属于国家批准的税收或费用,不过才几十项。 这种税费过滥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度,而且直接打压了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力和信心,其本质则背离了国际社会广泛遵循的“以人为本”的普遍原则。对于这种不良状况,如不尽快加以根治,势必会造成一些不法商人在税费之外大做手脚的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长此下去,蒙受损失的不仅包括消费者和厂家,损失最大的还是国家。 有感于此,笔者便想借“健康购车”再造一个势——希望政府在2005年入世保护期结束之前,尽快出台一部类似《汽车消费政策》的法律或法规,从法制的角度来刺激和保护年轻的市场,尤其是要给消费者多一些“人文关怀”,使之在购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安全感与信心保障。 (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