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合资双行线
| 自主进行曲 | 沙龙:人·车·事
| 轮上风格 | 中国汽车50人物志 |
|
|
第一幕:奥迪的用户群与对手有很大区别? |
|
奥迪A6L的成功是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在品牌、产品、服务等多方位全面的成功。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奥迪A6L在去年实现销量61,686辆,增长37%,并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实现销量17,789辆,实现同比增长34%,依旧引领国内高档公商务车市场。当然,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受益于近年来中国高档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但同时也离不开一汽集团和一汽-大众领导的支持,整个奥迪销售事业部团队的努力,以及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在品牌形象、产品、经销商网络服务多年所积累的优势。 |
|
第二幕:没有哪个品牌经历过奥迪那样的辉煌和人为的灾难 |
|
了解奥迪百年历史的人都知道,奥迪自诞生一百多年来,不仅一直都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而且曾经在鼎盛时期被非市场的力量(战争)连根拔掉。在现存的高档汽车品牌中,没有哪个品牌经历过奥迪那样的辉煌和人为的灾难。当奥迪刚刚开始品牌复兴时,不仅老对手更加强大,而且新对手也已经迅速成长,如果没有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基因,奥迪就不可能在逆境中实现品牌复兴,并在今天成为全球领先的高档汽车品牌之一。 在中国市场,我们的生产、销售、服务都是围绕以“用户满意为中心”的理念进行的。在新的一年,我们会继续贯彻这一理念,同时,也会密切地关注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产业环境的变化等,更好地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全文] |
|
第三幕:奥迪在中国与中国文化最契合的豪华轿车品牌? |
需要说明的是,奥迪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以及与竞争品牌在形象上的差异,不是刻意去做到的,而是坚持了奥迪百年来的品牌特质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定位。奥迪“事业成功而不事张扬、积极进取而富有品味”的用户群特征,正是奥迪“尊贵、动感、进取”品牌价值和优雅内敛而不失激情的产品特征的具体体现。
|
第四幕:未来奥迪是否具有降价的能力? |
|
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多年来在国产化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不仅使国产奥迪的整车特征达到了政府制定的整车特征标准,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有提高国产化率,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在成本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提高国产化率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国产零部件的质量达到奥迪的全球标准,目的是对用户和品牌负责,也是奥迪“同一星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的三同理念所要求的。高档车的零部件国产化难度最高,因为标准最高;成本也最高,因为需要更大的投入,而且批量又小,短时间内难以达到规模经济。尽管如此,我们仍将不遗余力地推进本地化进程。 ·保障消费者利益并不一定要以降价形式来实现。作为高档豪华品牌,奥迪定价一向一致、稳定,这是对所有消费者负责。我们会继续提供更优质服务和产品来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 >>>[全文] |
第五幕:一汽-大众奥迪的二次研发能力在国内无人能及 |
|
一汽-大众唯一成熟高档车生产基地的优势体现在:研发实力、人才、技术、网络、管理等方面。 |
第六幕:去年1月1日,奥迪国产和进口渠道整合,大大促进了销量 |
|
去年1月,奥迪销售事业部成立后,积极推进了由产品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企业营销模式变革,制定了新的大区规划,将原来的9个区域合并为5个区域,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加快对地区市场和用户的反馈速度。
|
|
|
主持人后记:一个海外的豪华轿车品牌怎样融入中国儒家文化的谦恭内敛? 我要评论 |
|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谦恭内敛为代表。史上成功者的代表人物--士代夫们尤其以此作为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标准。作为新一代的成功人士或称社会精英们就更加强调自己的文化素养。作为这群中国成功人士的日常坐驾--适合他们的豪华轿车品牌必然就要迎合这钟内涵的诉求。我们看到,从1999年开始,奥迪就非常睿智地意识到了这种需求。无论是在本土化的二次设计方面还是在品牌塑造和用户培育上,无不在这些文化细节上精耕细作。并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追求而深深将自己的品牌形象埴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文化的土壤既可滋养和栽培出一个成功的海外轿车品牌,也可颠覆它。如何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如何适应中国本土消费者的需求?是国内外所有汽车品牌无论豪华还是经济,无论自主还是合资都 在考虑的问题。先来者的奥迪无疑是做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探索。 |
|
中国一汽跨国收购克莱斯勒被比喻为“蛇吞象”。长期与克莱斯勒打交道的安庆衡先生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同时又提出了另一条更加可行的途径:中国汽车企业与美国基金联手收购,这条道路也许可以走通。 迄今为止,还没有中国汽车企业联手海外基金跨国收购的案例发生。但是,从安的分析来看,未来在跨国收购中这条道路是否有很多好处,或许还将成为一种趋势和主流也未可知。因为,无论从收购资金、管理人才、政治风险等诸多方面,有熟悉环境和情况的海外基金先期出面摆平,中国汽车企业的跨国收购风险已经减少不少>>>[专题回顾]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