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汽车工业是如何成长的
胡信民:因为我们过去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开始就发展载重汽车,都考虑到运输的需要,从来没有想到过轿车。轿车也有进口,为什么呢?是长官坐的,领导是要坐轿车出去的,没有,没有就进口,是这么来的,很少数的。
所以把轿车按照一个公务用车的象征,没有想到轿车进入家庭,个人可以买轿车想都不敢想。
现在讲按照改革开放30几年来讲,我翻了一下,因为1978年开始,1979年以后我们就改革开放了,但是那个时候讲思想要跟上还有一个过程,我们1978年的汽车产能只有14万辆,轿车多少?2600辆。还有轿车吗?没有。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自己造轿车1958年就开始了,但是那个时候轿车是买个样车过来,模仿,敲敲打打过来的,那个时候跟现在怎么比?但是也说我们开始造轿车了,也送到中南海给毛主席看,毛主席也坐上我们自己的轿车了,什么轿车?现在敢坐吗?所以是那个时候的概念,有轿车了,不好比,所以我讲我们走过自己的路。
从2000年以后我们开放了,就谈引进技术、合资合作,都有了,普遍都展开了……
搜狐汽车:您刚刚跟我们讲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大的历史过程,因为胡老我们知道说,在中国汽车工业见证了整个发展历程,而且您开始在汽车局规划处,见证了汽车工业怎么从第一辆车到现在的规模,包括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们也请其他老师,因为每个人的领域不同,可能大家都知道的一些时间点,对于您来说自己角度来说也并不是最看中的,所以想请其他老师谈一谈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您最想提的一个事或者一个历史或者一个故事。首先请安庆衡安总,您给我们谈一谈。
安庆衡:在座的他们几位是老前辈,我是中汽咨询委里面比较年轻的。说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我感觉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我所经历的有限,但是我想根据你的题目讲几个事情,我认为对我个人来讲、对于北京来讲、对于全国汽车来讲还是值得记忆、值得提起、也值得进行总结的。
一个方才胡老提到了,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一些企业开始对外合资。客观地说,中外第一个合资企业是北京吉普,是在北京发生的。虽然北京吉普后来的运作不那么成功,现在北京吉普也没了,我亲自操刀在市里的支持下把它调整重组了,但是作为历史,1984年,中国汽车整车企业第一家对外合资是北京吉普,我认为这个时间也好、这个记忆也好还是值得总结总结的……
搜狐汽车:我知道安总是北京汽车的见证人,所以您更多的是从北京这方面来谈的,而且我们也看出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可能最初的一些美好的想法,可能最后被现实证明失败了,但是可能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后来逐渐发展起来了,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有请陈光祖陈老,您给我们大家谈谈。
陈光祖:我想重点讲一讲汽车零部件发展的体会,因为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就搞引进技术,就要搞国产化,先把技术拿进来,先把车子装出来,然后去搞国产化。1983年饶斌同志叫我去上海,你去调查,要在上海开个会,因为在5月份先在长春开的会我们都参加了,是汽车启动会。1984年要在上海开一个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启动会,我去调查了2个月,回来我就说太差了,上海还不如北京。
那时候去了以后,我简单的讲个故事,到了上海沙发厂,上海一个副总跟我们搞了两个月,他说我要做沙发。汽车不是有沙发嘛,我这一百多年的沙发,定到我们这里。沙发好像外国人做沙发没有沙发厂,只有汽车专业的厂。我说汽车沙发好像我看过不是这个样子,他说我做了一百多年了,中国最老的沙发厂还做不了汽车的沙发?其实现在看来,到现在为止,我们沙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整个是人体工程。我们那时候就是,好吧,我给你报上去,做沙发,结果没定他,最后引进技术搞起来……
搜狐汽车:下面请滕老谈谈。
滕伯乐:讲到车型,这里好像提纲里也有,东风、红旗、桑塔纳,还有老三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最早的老三样,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应该说是解放、跃进、黄河。安总说的北京也是,但是北京还是在跃进之后了,后来又一段引进五十铃以后了,跃进也引进不少,全国也都在做。所以老三样,应该说是解决、跃进、黄河。
新三样是什么?特别是乘用车、轿车,新三样就是我们刚改革开放引进合资的时候,就是桑塔纳、神龙、捷达,切诺基这个品种很特殊,外国人认为切诺基是轿车,我们也把它列入轿车的三大三小来扶植的,但是大家对这个概念好像还不是那么很深刻。所以当时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切诺基的销量就不是很大,反而北京212上去了。所以从三样的角度来看。
如今发展到21世纪,不是几样了,是遍地开花了,所以这几年各方面的报道说,我们每年新上市的车型可以几十种,甚至一百多种,我认为这个概念是有点模糊的。因为一个完整的车型,从设计开发,到实际实验,到投产上市,没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改型的比较多、改款的比较多,所以不能把它笼统地说每年上市几十个车型或者说一百多个车型。最近我看到报道上比较好了,就是说有多少款车型上市,这个就比较适中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方……
胡信民:因为刚才我已经提到这个事了,简单举这个例子,争论是难免的,今后还会有,但是很多东西要历史事实说明这个事。从个人来看是这样的,你说市场换技术的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时感觉到,自己要发展,而且要加快步伐,你还是关上门自己搞好,还是引进门好,很自然的,必须要走出去,必须要把先进的引进来,我们要加快步伐,要迎头赶上,是这么一个出发点,因此必然带来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目的是加快我们自己很快的发展。
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确是如此,我们回想也是,假如你不通过这个道路,我们能有今天发展这么快的水平嘛,我们今天拿出的产品,不管是合资企业造的也好、自己造的也好已经赶上国际水平了,我们认为这个走的是对的。
但是事情是一分为二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因为合资合作也好,人家不可能把核心技术教给你,因此这有一个过程,这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自己想,我也要走出去了,我们现在汽车也到国外建厂,我们自己是不是去了把我们的核心技术就告诉对方了,也不可能,市场经济本来是竞争的,我要靠核心技术自我发展,我要把核心技术给你,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这个规律我是这么看的,就是要在合资合作当中,我们要怎么样尽快的学习、掌握、发展,这是必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