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汽车品牌,到底靠什么去维系今天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消费者?当消费者选择汽车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元化,接触的媒体渠道越来越分散,汽车企业要想和消费者建立联系,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当今的营销,正在经历传统与数字,产品到生活方式、价值观,从广告到内容的演变。回顾那些2013年涌现出的汽车营销案例,数量多,战术多,高价值案例真的不多。那么再来看看2014年,汽车营销应该如何做呢?
思考壹:如何年轻派?
触动年轻一族,并不是简单地说你的车“如何潮”、“如何炫”这么简单,年轻人更在乎你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否和他或者她一致。
2013年,“青春”这个词再次被点燃,从《致青春》到《中国合伙人》,一股关于青春缅怀的浪潮席卷70后和80后,而《小时代》的热映则再次让90后成为焦点,这个时候的90后已经开始走向职业舞台。
很多拥有悠久历史的汽车品牌,今天还能不能继续成为年轻人那道菜?成为这几年所有车企都在关注的,或改变产品,或改变品牌定位,或改变沟通方式,从豪华车到经济型轿车,都在经历一场年轻派运动。
然而,如何打动这些不固守传统的年轻人?“高大上”的品牌诉求显然不奏效,“端庄”更让年轻人嗤之以鼻,年轻人要的是“靠谱”、“懂我”、“自我”、“奔放”。
例如上海通用面向80后打造的SUV昂科拉,就开展了一场彻底的年轻化营销,从2012年底持续到2013年的主题为“年轻,就去SUV”的营销运动,让80后们感到,这款车就是为他们而设计。具体而言,其诉求中的“计划聚餐,结果突然要加班;计划出游,结果碰上台风天;计划未来,结果她决定和你分手;没有比计划更不靠谱的东西,也没人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想到什么,就去做咯!我要一个能到处跑的家,开始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1981……”等类似语言和场景,让80后感觉这就是自己的话语。
今天,很多车企或者产品都宣称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但是,汽车企业是不是真的敢于直击年轻人的内心深处,洞察年轻人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却是一个问题。
有时候,抛掉什么百年品牌的光环,真正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比什么高大上的方式都管用。触动年轻一族,并不是简单地说你的车“如何潮”、“如何炫”这么简单,年轻人更在乎你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否和他或者她一致。
思考贰:粉丝在哪儿?
车企需要有自己的社会化人格,这个人格一定是和消费者一样的,有自己的做派,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主张,甚至更重要的是,要与粉丝经常互动起来。
2013年,小米利用各种营销手法,让“粉丝”、“尖叫”等词迅速蹿红,小米的CEO 雷军甚至叫板格力电器CEO董明珠,吹嘘小米未来将可能超过格力。抛开小米的未来不谈,就小米所掀起的互联网进入硬件行业的浪潮而言,小米最大的创新,就是重新定义了消费者,这和苹果当年推出手机是一样的。
“极致体验”和“极客”重新让消费者去和品牌打成一片,这就是粉丝的力量。特斯拉在2013年全球汽车行业掀起热议,赚足眼球,也是在演绎新的汽车粉丝经济。
汽车行业最强调“客户”,比如汽车营销最重要的KPI就是“集客量”,甚至现在媒介渠道的多元化,让“集客”成本越来越高,汽车能不能从“集客”变成“客集”,即建立粉丝群呢?
根据Facebook的研究,汽车品牌的粉丝平均拥有的好友数量是Facebook总体用户的三倍,而55%的汽车品牌粉丝拥有该品牌生产的汽车,他们对该品牌的忠诚度高于非粉丝的用户(62%对46%)。82%的粉丝更可能推荐他们的汽车品牌给朋友,而在非粉丝的汽车品牌拥有者中这个比例则只有69%,在很多品牌眼里,属于自娱自乐的社交网络的粉丝,价值却在不断凸显。
那么,如何经营粉丝呢?车企需要有自己的社会化人格,这个人格一定是和消费者一样的,有自己的做派,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主张,甚至更重要的是,要与粉丝经常互动起来。
宝马就在全球利用社交和数字行销、透过最多的矩阵建立社群网络,来发展自己的粉丝,甚至为此推出了数个移动apps。例如:The Ultimate Drive (终极驾驶app) 为用户提供行车图,用户可以在上面标示他们最喜爱的路径、分享秘诀以及为路径评分等。这家豪华车公司认为,以嗜好(如汽车)为基础的社群忠诚度都很高,而且非常坚定。
今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如此发达,你的粉丝社群在哪里?你算过你的粉丝的经济价值吗?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