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性问题引发消费者集体投诉
2006年是汽车企业集中发力、大量而快速地推出新车型的一年。其年度新车型近达百款之多,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件好事,增加了选择的余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某些车型先天不足,出现了批次性的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引起消费者集体投诉。
如果我们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著名的品牌都曾遭受过消费者的集体投诉。什么“漏油事件”,“方向盘掉渣事件”,“降价门事件”,“问题飞轮”事件等等。
面对这样的集体投诉,有些企业的态度是认真的、积极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企业在将产品推向市场之前,严把产品质量关,避免出现批次性的质量问题。
有些消费者还算是幸运的,毕竟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这么幸运,他们不得不为企业的过失买单。甚至是进行了一场可谓轰轰烈烈的集体投诉,消费者也未能得到任何的补偿。
诚信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一条不可逾越的法律与道德“底线”。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平等主体,其良好“沟通”、相互“扶持”的前提就是诚信。企业一旦“忽悠”了消费者,就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也就会因为消费者的“抛弃”而丧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批次性的质量问题很明显是企业的过失,在这样的事件中,消费者很容易被认为是受害者。但在现实生活中,汽车消费者有可能会时不时地掉进美丽陷井,落下悔之晚已的泪水。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