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请问贾老师,上海大众在引入斯柯达之前,斯柯达在中国的业务已有所发展,上海大众引进斯柯达品牌之后斯柯达品牌有什么改观,或者您怎么看待斯柯达品牌进入中国市场?
贾新光:实际上最初大众兼并斯柯达是在东欧生产,成本要比西欧低,而劳动力素质却比较高。
另外斯柯达还是沿用大众的技术,包括很多平台都是共用的,所以从技术基础的角度考虑,应该跟大众是一样的。
第三,用大众来做这个品牌,可以利用原来的渠道和经验,不用重新探寻路子。有些企业的做法是放在一个渠道里面做,不用再建了,现在来看大众是做双平台的,又建了一个渠道,借鉴大众在中国已经建设网络。
主持人:彭先生是第一次买车吗?
彭雷:不是,是换车。
主持人:现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很激烈,有很多竞争产品,您换车为什么会选择了斯柯达这样一个品牌呢?
彭雷:我觉得斯柯达品牌有百年历史,性价比比较高,在外观设计上比较大气,而且我特别喜欢它的后行李箱,后行李箱是掀背式的,内部空间比较大。
主持人:刚才几位都在说斯柯达有百年的发展历史,有漫长发展历史的汽车品牌在世界不多见,对于目前的汽车市场来说,一个品牌不仅要活得好还要活得强大,把一个品牌做强做大在目前中国的消费体系下离不开销售服务的发展。王先生能否介绍一下斯柯达现在110多家销售网络,未来的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
王俊源:刚才前面已经介绍过,目前我们正式开业的是70几家4S店,到年底国内会有110家4S店建立,我们有一种全新的模式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同时提供销售和维修服务,整体来说加上分支机构到年底我们的数量还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根据用户需求来说,4S店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将加快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完整,更适合斯柯达品牌理念的服务体系,让消费者感到满意,打造我们的服务体系。
主持人:应该说和斯柯达同类的车型有很多竞争对手,目前斯柯达覆盖领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王俊源:目前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有超过一百家服务网络在全国正式运营,由于我们起点、时间不一样,跟其它品牌特别是较大的合资品牌之间在网络上还是有一些差异,这是我们在未来网络建设当中需要逐步考虑和加快发展的。
主持人:作为一个新晋的品牌,真正走到过斯柯达店里面的消费者还是有限的,请王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斯柯达在建店标准上和其它厂商有什么不同?
王俊源:斯柯达从整个标准上应该说是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国际化的服务,但是在建店的时候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经销商的成本压力,展厅建设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地域情况、气侯差异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按照一个模块式的运作方式来建设我们的服务网络。这个模块式的意义在与,我们在展厅分不同的级别,这个级别按照大小或者面积有一些调整,但是服务、运作标准都是一样的。
主持人:贾老师,咱们上一次访谈当中提到过,衡量国外通货能力不在于有多宽,而是在于流量的速度,建店也是这样,国外的流量显然比中国的通货能力要强,但在服务上面跟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现在总感觉国外的4S店标准都是很高的,中国的客户满意度和国外有一定的差别。中国的硬件我感觉不是很差,那您怎么看国内外的硬件差不了多少,但是客户满意度比国外差一点。
贾新光:以前中国自己不会建店,原来都是国家计委分配,没有销售,后来汽车销售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开始教中国怎么卖车的就是大众,在此之前厂家都不能自主卖车。所以这个探索也是在逐步进行的,到了90年代末开始出现专卖店、4S店。从厂家来讲,当时是为了跟规范的店来区别,建4S店店面是规范的,功能是全的,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管理的规范。现在走到这个阶段太强调硬件了,所以现在进入一个硬件、软件都开始重视的阶段,硬件是必须的,你要经营的话要有一些必须的条件。另外有是软件,软件的管理,包括厂家对于渠道的管理,包括一些服务的跟踪。过去中国的服务你坏了我给你修,现在提出来一次修好,或者多少时间内解决问题等等。现在实际上关键不在硬件建设,硬件建设不是大问题,而是软件的服务问题。车的同质化很严重,但是服务应该是各有各的特色,根据不同的品牌,根据不同的车型,甚至可能专卖店自己还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根据不同地域,这方面发挥的余地特别大。
主持人:我们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有什么样的帮助?
王俊源:从硬件软件来看,目前来说我们的服务可能跟国外存在一些差异,我们开始引用斯柯达品牌的时候,本着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最佳的服务的原则,在产品方面引入的时候,进行了大量本土化的开发,产品源于欧洲或者高于欧洲的设想,从产品来说得到广大国内消费者的认同。同时在软件服务方面,我们在欧洲市场的服务得到欧洲本土客户的认同,我们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完整引入国外的服务品牌,为国内邀请赛提供国际标准的产品和最佳的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