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直爽而简单,而南方人却相对含蓄,凡事讲究个细节。初到南城迈阿密,即领略了其不同于芝加哥的含蓄之美
来源:汽车人杂志 作者:刘新宇
北方的冬天确实让人觉得比较沉闷。雪花日复一日地飘着,路边光秃的枝丫衬着略显灰调的建筑。在芝加哥呆得久了,便觉有点乏味,于是,萌发了要去南方晒晒太阳的念头,拥有温暖气候及迷人沙滩的迈阿密就成了不二之选。
初到迈阿密,即领略了其不同于芝加哥的含蓄之美。由于没有租车,又因航班推迟而错过了酒店的接送班车,我们只好打的前往酒店。司机是个帅气的黑人小伙,虽然对美国人的诚信有信心,但初来乍到又深更半夜还是担心是否会被宰,故上车即声明只有15分钟路程。
很快,我们就有了答案。第二天游玩疲累之际, 发现了一家中国自助餐馆,该餐厅规模虽不大,但菜种颇丰,尤其海鲜种类相当丰富。饱餐之际, 还认识了店里两个异常热心的中国侍者,恰巧还是老乡,大家相谈甚欢。餐毕, 小老乡领着我们去划卡结账, 账单上也只有消费金额,TIPS一栏空着,心想账单已结,小费何以付之?环顾左右,也未见有人用现金付小费,当下纳闷,碍于面子又不便询问。
当我们再一次饥肠辘辘走进这家餐厅用餐时,斗胆请教了一位年长侍者,原来,迈阿密不同于芝加哥,虽然也是给小费的, 但却靠客人自觉,服务提供者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小费或未经客人同意就把小费列入账单,客人一般都是在账单的TIPS一栏签上小费数额,店家就可再次刷出小费金额。如果客人忘记给小费了,即使稍有不满,他们也不会强求支付。或许,这就是南方人与北方人的不同, 北方人直爽而简单,而南方人却相对含蓄,凡事讲究个细节。于是,悄悄补齐了上次的小费一并留在桌上……
迈城的人与景
第一天的行程,我们决定先去downtown领略全貌,于是一大早坐了地铁前往。迈城的地铁不应该叫地铁,应该属上海的轻轨类,因为其基本运行于高高的高架桥上,从不钻入地下。坐着这种地铁从郊区前往市区,可以尽情欣赏窗外的风景:别致、干净且小巧的房子坐落在或高或低的棕榈树丛之间,偶尔一两间教堂耸着高高的尖顶,充满着异国情调。不一会,就远远看到在蓝天的尽头,白云舒展下出现一排高低错落有致的摩天大楼,那就是迈城的市区了。恍然间,想起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是否也是这种感觉?
迈城的高楼很少有凝重的灰色或棕色,而是明亮的蓝色或粉色,哪怕是几十层的办公楼,也敢刷成亮丽的粉蓝色,一切都与这个城市温暖的阳光、湛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及参天的棕榈树相当合拍。除了高楼里的商场,似乎更热闹的是小街里两边的小店,虽然里面的商品价格不见得多便宜,但款式及色彩确实让我耳目一新。
在芝加哥逛了几次街后,一度感慨于美国的衣服过于粗犷而缺乏秀气,即使从中国进口来的衣服,感觉也“橘生淮北则为枳”了,但在迈城,总算是看到了秀气的衣服了。可怕的偏见啊,还好,迈城之行扫除了偏见。
停停走走间,我们迷路了,不知怎么去海湾市场(Bayside Market Place)。刚翻出地图准备研究一番,就见街对角处有个中年女士似乎在对我们喊话,正迷茫之际,她已经小跑过来了,说是看见我们在看地图,估计我们迷路了,而她对这一带很熟,可以帮我们解决困难。在她的指点下,我们迅速走出了迷宫。对于她的热心帮助,我们一路感慨不已。
第二天我们在迈阿密海滩再次迷路之际,又碰到了一位更为热心的女士,她不但花了近20分钟帮我们解说了附近几乎所有的景点,最后还要开车送我们去沙滩。再加上那些在公交车站碰到的虽然英语极不流利,但仍努力想帮我们找到方向的可爱的拉美裔朋友,这个小城给我们的印象已不再仅仅是其美丽的风景了。
海湾市场面朝海湾码头而建,近似露天,集休闲、观光、饮食及购物为一体,是市区的观光中心。市场南面是美丽的海滨公园(Marina Park),北面是横跨海湾到达迈阿密海滩的大桥,以市区的高楼为背景,对面是隔海的迈阿密海滩,海面上游艇点点。
市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完全露天的,竖着一排排的太阳伞,伞下或是沙滩椅或是咖啡桌,游人们或坐或躺地享受着凉爽的海风。
另一部分则是以一座两层的长长的弯形建筑为主的建筑群,这就是市场了,一派浓郁的拉美风情。市场由南到北,由无数小店组成,先是来自各国的饮食,接着是琳琅满目的迈阿密纪念品,最后是一些品牌产品。市场临湾而建,湾内停泊着众多豪华游艇,若是花上18$,立刻就可以登上游艇开始一个半小时的迈阿密巡游。考虑到在厦门时已经出海观光数次,这种游艇巡游对于我们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于是,登上二楼,找了个墨西哥小店,要了点最喜欢的墨西哥小脆饼及海鲜饭,挑了个视野极好的小桌,既可远眺海面,又可腑瞰市场全景,开始美美地享受起下午茶来。
眼看着夜色已浓,而我们还要走到地铁站才能回去,顿觉脚步也沉重起来。正感疲累之时,看到头顶上空又有一高架桥,奇怪的是桥上行驶的不是火车,而是两节很奇怪的车,有点小巴士的感觉,车身很亮丽的蓝线条。再一看入口,竟然是“FREE”。稍一犹豫,还是走上电梯,恰好搭上正要启动的一班。 事实很快就证明我们的决策是对了,才几分钟,这小巴士就把我们送到了地铁站。原来,这是一条环绕整个市区的免费高架铁系统,叫METROMOVER,其完全由电脑控制,每90秒就发一次车,连接了市区的几大地铁站及公共交通点,为人们转乘车及市内交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了解后,不由感慨迈城此种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及合理化。
迈阿密海滩
在去迈阿密海滩之前,已听说此地天体浴极为盛行,第二天一早起来,乘着漫长的L线公交车,我们终于横跨海湾来到了闻名遐迩的迈阿密海滩。迈阿密海滩其实是一个零散的小岛,整个小岛本身就是一处非常美妙的景点,而其最有名又是South Beach,也就是“天体浴场”了。车行一路,处处可见碧水椰林中隐约可见的漂亮别墅及装饰豪华的各色酒店。
车到站点后,在一位热心女士的帮助下,我们很快找到了SOUTH BEACH。果然是人间胜地,巨大的沙滩往南往北无限延伸,沙滩上树着或白或绿或蓝的太阳伞,躺椅无数,游人们或慵懒地躺着享受日光浴,或嬉戏于水中,蔚蓝的大海虽然浪花阵阵,但显得相当安静。很讶异于这个沙滩离闹市区如此近,却仍能保持其沙滩如此的干净及海水如此的湛蓝,也难怪那些好莱坞明星及中东石油大亨们千里迢迢也要到这儿来享受阳光了。
漫步进入沙滩,周围不时有享受日光浴的帅哥美女,以侧卧躺椅中与慵懒倚坐者居多,仰面朝天呈“大”字者也不乏其人,其间一对身材超佳的古铜色美女似乎有意展示其美好身材,来回走着,每一次都获众多男士目送甚远,看来此地当选福布斯“美国国内最适合单身人士旅游”之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挺佩服来这儿的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妪老叟们,虽然身材不再凹凸有致,依然坦然地或坐或卧,偶尔也下水嬉戏一番。我到了这等年纪,想必断然没有此等勇气。
我们顺着浅水区开始向南丈量。虽才1月,入水并不觉得冰冷,在烈日下反而觉得凉爽。这边的海床相当平坦,走出去五六米,海水也才到小腿,于是,我们免不了到海水里嬉戏一番。往南走了约20分钟,不时能见两男或两女态度亲昵,似有断背之嫌疑。我们虽属思想开放之人,但亦较难接受现实,再加上肚子已经开始抗议,便决定上岸。后经上网求证,果然那一处是传说中的“断背滩”。
出了沙滩,就到了Ocean Drive。这是South Beach有名的一条酒店街,同时又被称为装饰街。因为这条街上一边几乎全都是国际有名的酒店,而且每间酒店外墙都刷成亮丽的绿色、红色、蓝色或粉色等,而另一边则是高高的椰子林,林外就是沙滩与海。据说这条街是不夜街,一到晚上,疯狂的音乐和热辣的女郎总是让游客忘了身在何方,可惜我们的酒店离的太远,又不敢拿自己的人身安全来开玩笑,只好趁着日落早早离去。
古老建筑的风味 维斯卡亚据称是美国最大的个人住宅,这栋房子是亿万富翁、身为国际哈贝斯塔公司副总经理的詹姆士·迪亚伦古为了避寒而建造的,总共动用3位设计师及1000位工人,花了2年时间于1916年最终完成。据说当时迈阿密总人口亦才约1万人,也就是说,当时动用了近全市一成的人力来建这幢别墅,而如此豪华的别墅,那位亿万富翁也只是每年冬天来此避寒而已。
这幢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庭园有3层楼,共70个房间。由于当初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收藏欧洲的古物,所以每个房间皆有书、装饰品及壁毯等,均为15至19世纪初期的美术品和古董。借着这些装饰,更显出其豪华的气派。在一楼的文艺复兴大厅里,还陈列着管风琴。
然而,相对豪华的主楼建筑,我更喜欢的是其外围的景致。此别墅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得天独厚,正门大院外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所以要来到这幢别墅,必定要经过一段迷宫般的林间小道,小道上还经常可见到一些同样也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小雕塑。
别墅的另一面则是宽阔的大海,海的东北角隐约可见迈城一角的高楼大厦,似是浮在水面之上。正对着主楼的海面上,有一艘石雕大船,船上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台阶、栏杆、桅杆,似乎真的是一条大船的化石。
除了主楼,这个别墅的两边还有两个小小的观光台,似乎都是用从海底捞出来的石头砌成。不同于常见的平坦光滑的大理石,这些石头似乎都没有被打磨过,每块石头都残留着海水冲蚀的痕迹,完全没有规律地堆砌在一起,但却丝毫没有零乱的感觉。
行走在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之间,很容易的就忘记自己仍在迈阿密。记得有人曾说过,在迈阿密,你会忘记所有老气横秋的东西。我也觉得那些古老的东西应该保存在芝加哥那种北方城市里。但转过几重的石门,你就会发现这个古老的建筑确实不会存在于芝加哥,因为现在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地道的南方花园。花园相当大,分成好几片,正对主楼的是一块茶地,一垄一垄的小茶树顺着地势构也了不同的图案,而另一块则种植着各种奇花异草。花园的那一头,是一个人工的五叠泉,清凉的水顺着五个古老的池一层一层地流入大水池。
回头再看看那幢文艺复兴风格的主楼,那些纯朴的石砌小台,很是讶异那时的建筑师就能把绿色的勃勃生机与建筑的沉静结合得如此完美。其实,这个博物馆展览的并不仅仅是收藏在主楼里的古董,这整个的建筑及花园本身就是一件陈列品。
匆匆间,当“迈阿密,我来了”还言犹在耳之际,我们便走马灯似的结束了迈阿密之旅。归途中,小城的明丽,居民的热情还在我们的脑海中荡漾——再见,迈阿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