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资汽车企业里,中外双方工作人员同工不同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毕竟,别人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工作,算是“出差”,除了工资之外,还要有各种补贴,收入高点,很正常。不过,任你怎么想,也想不出“外方员工收入居然是中方员工的十几倍”,而且,这些“高”出来的费用是由合资公司买单。
由于年初雪灾,交通中断,有许多人滞留在广州火车站,急于归家除了过团圆年的迫切愿望外,还有部分人是由于“工作没了”。由于一些进行简单代工的外贸工厂先后倒闭,被辞退的工人们不回去过年就没地方住了。在这样的环境里,手头有份工作已经是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由于人多,不仅工人面临丢失“饭碗”的压力,连“高技术含量”的汽车设计师也碰到同样的问题。有一次,笔者采访一汽车公司的设计总监,他是个外国人,谈得兴起时,随手从工作包里拿出一摞设计草图,这些草图都制作得很精美,而且富含许多新鲜的创意,看得出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我表示得到这些设计肯定花费了不小的代价。然而,他却摇着头说:“不,不,这些都是免费的。”原来,中国有许多小的设计公司,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它们为了生存,往往在没有前期经费的情况下,就开始为某公司动工设计。在国外,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在国内,却很普遍。
人多,劳动力成本低,这一直是国产车型最大的卖点。然而,从去年开始,包括原油、钢材在内的各种原材料全面涨价,作为一种需要耗费多种资源的制造业,汽车制造也面临着涨价压力,有人算过,今年每一辆车增加的成本大概在800~1000元。不过,汽车厂家领导们却在不同场合表示,汽车不会涨价,涨价部分会内部消化!怎么消化?不外乎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与削减支出,无论哪一种,对工人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几年前,汽车产业“大跃进”,中国曾出现汽车人才短缺的局面,但很短时间。随着各方面的介入,现在又开始面临人满为患的局面。没办法,人多,资源就少,资源少,可发挥的空间就窄,这就是中国汽车人才的悲哀,我想这也是为何中国老是出现不了高端汽车人才主要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