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至今)
吉利、奇瑞的闯入,让中国汽车业多了一种状态,后来人们为了区分它们与合资品牌的差别,将其称为自主品牌。
时至今日,在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自主品牌阵营越来越强大。长安、华晨、比亚迪、江淮、长城等企业开始投身技术含金量都较高的轿车领域;吉利、奇瑞作为自主品牌的先行者,已经逐渐走出了简单模仿的套路,开始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新车。
曾几何时,自主品牌就是“中国创造”的代名词。但是就在前几年,合资企业开始重视“中国创造”。去年广州本田成立研发中心,表示将推出自主品牌。而大众赶在广州本田之前表示将把在中国合资企业的研发机构纳入它的全球研发体系。就在本次北京车展上,大众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将推出其产品model Y和model X,虽然还是挂大众的招牌,但是它们确实是“中国创造”的产品。至于由通用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合资组建的独立研发机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不光为投资双方设计改进汽车,还为国内外其他汽车客户提供世界级的汽车设计、工程开发和试验认证服务。这种模式也不失为一条合资企业发展“中国创造”之路。
这一时期,中国创造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虽然相比国际巨头还有差距,但是相信凭借各方努力,假以时日,“中国创造”的汽车一定能像家电一样唱响全球。
历史故事
自主品牌百花开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下线。虽然只是一辆夏利的仿制产品,它却掀开了民营企业造车的历史。1999年12月18日,奇瑞公司首辆奇瑞轿车下线。华晨、比亚迪、青年汽车相继出现,加上一汽、东风等老牌企业也开始重视发展自主品牌……十年间,自主品牌的声音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在乘用车销量中,自主品牌的销量占到30%以上,增速远超合资品牌。
十年风云,自主品牌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奇瑞、吉利、比亚迪、华晨、江淮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生机盎然。奥克斯、万丰等车企昙花一现,大浪淘沙之后,中国汽车更加康健。自主品牌的兴起,整体拉低了汽车的价格门槛,对汽车的普及贡献不小。
合资企业此时也意识到自主的重要。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推出了融入“中国创造”的车型,它们虽然依然挂着国外汽车品牌的LOGO,但是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广州本田去年年底宣布发展自主品牌,成为自主品牌的又一种发展模式。上汽收购双龙、购买罗孚、MG知识产权和生产线等方式也成为一个方向。虽然方式不同,但是“中国创造”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汽车企业之中。
“中国创造”大事记
(1998~2007)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下线。
1999年12月18日,奇瑞公司首台奇瑞轿车成功下线。
2001年7月21日,第100万辆长安汽车下线,长安成为国内首家产销量突破100万辆的微车企业。
2002年8月20日,下线后经过一年半的等待,中华轿车终于获准上市。
2003年8月,首批吉利轿车出口海外,实现吉利轿车出口“零的突破”。
2004年12月,上汽出资6700万英镑购买了罗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罗孚75平台成为上汽自主品牌的技术来源之一。
2005年4月,比亚迪第一款新车F3在西安下线,并于同年9月正式上市。
2005年12月26日,天津一汽终端零售突破20万辆,成为第一个年销量突破20万辆的自主轿车企业,自主品牌轿车首次超过合资品牌,成为单一品牌年度销售冠军。
2006年2月15日,上汽自主品牌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2006年7月21日,《关于确定一批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的通知》下发,一汽、奇瑞、宇通、吉利成为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
2006年8月18日,一汽集团的自主品牌轿车“奔腾”下线。
2006年10月,上汽的第一款自主品牌车型荣威750发布。
2006年11月16日,红旗HQ3上市,开启了红旗品牌回归高端的序幕。
2007年12月13日,整车、动力总成以及混合动力系统都由长安完全自主开发的MPV———杰勋HEV在长安汽车工厂内下线。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