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CA770:经典诞生
由于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央领导使用的前苏联轿车无法得到保障;同时红旗CA72还存在着不少缺点,发动机与底盘若干总成可靠性差、造型较笨重、没有中隔墙与折叠座椅;红旗三排座车型的三轮试制也不理想。
通过调研对新车型的定位是供中央领导人、国事活动、接见外宾等使用的三排座高级轿车;车型技术先进、可靠性高;造型设计庄重大方、具有民族风格、继承第一代红旗品牌的标志性元素,保持10年不过时;总布置紧凑合理保证内部空间实用舒适,突出后排座舒适性的前提下,力求外形尺寸最小,以保证操控性与减少风阻;在前排后部设置中隔墙,安装自动升降隔音玻璃。中排座为折叠座椅,收起时不占空间。
在主要参数确定后,设计人员参考了奔驰600普尔曼、劳斯莱斯幻影VI、嘎斯M21伏尔加等车型,吸收国外成功经验。1964年12月,一汽在继承以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正向开发流程设计红旗CA770三排座高级轿车,对造型、车身、底盘进行大胆创新与改进。而历史选择了当时年仅24岁的贾延良负责红旗CA770轿车的造型设计。
贾延良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建筑装饰系,师从著名工艺美术家、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郑可。郑可曾在法国学习雕塑和工艺美术,回国后开创了工业造型方面的教学研究。在他的培养下,贾延良在校期间就设计出北京BK651型公交车。因此得到吕彦斌的赏识,并把他推荐到一汽工作。
贾延良在车身分厂劳动实习体验汽车制造的全过程后,于1964年底调回轿车厂设计科车身组,正好赶上新一代红旗三排座的造型设计。由于贾是一汽唯一一名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设计师,并具有汽车设计经验,因此他的才能很快得到认同。
一汽轿车分厂厂长王振负责整个CA770项目的协调工作,副厂长史汝楫负责设计科主管基础设计,李中康负责技术科主管生产工艺。设计科科长吕彦斌与副科长赵世芳负责协调下设各设计分组的工作。
厂领导重视造型设计,但不会指手画脚、强迫命令,设计师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所长。而且吕彦斌的工程与造型出身、赵世芳的留苏背景,使两位直管领导容易理解造型设计意图,主动协调各分组加以支持,并在关键时刻向上级解释。
从1964年底到1965年1月底,造型组贾延良、程正、艾必瑶、张祥瑞和邱良彪一起绘制草图和效果图,参与前期创意。贾延良在校期间曾大量接触中国传统艺术,并测绘、分析明式家具的造型,因此他在继承红旗原有品牌元素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明式家具、彩陶、玉器、青铜器、彩塑等传统造型手法,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设计出中国风格的汽车。
1965年3月,设计科造型组贾延良、程正、艾必瑶、邱良彪、张祥瑞和吉林工大两名学生,每人各做一个1:5油泥模型与设计展板参加评审。厂领导与车身车间老师傅、工人一起投票评审7个设计方案。最终,贾延良的设计得到了大家认可,他也被选中负责红旗三排座的造型设计。
当时贾延良认为中国车应该有向前冲的动势,即使静止的时候也能体现出动感。充分表现出昂首挺胸、勇往直前、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与风格。因此红旗CA770的侧面造型最有表现力,前高后底的船形车身颇有气势,车头尾部、轮眉后部、C柱都是向前冲的造型,并且相互呼应。
为了减少臃肿笨重的感觉,贾延良与发动机组杨建中商量,让他把发动机高度降低,车身压低,车窗面积做大,让里面的线条都能体现出动感。车窗给人虚的感觉,车身则实,这种虚实关系营造出轻盈、流畅的视觉效果。
造型确认后在铁板平台上搭建木架子,制作1:1全尺寸油泥模型。平台每10厘米画一个方格找坐标,通过1:1尺寸木样板卡出造型。团委书记李瑞莱组织全厂青年团进步团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模型。车身组史治有制作出1:5木模型到哈尔滨飞机厂做风洞试验,使车身设计符合空气动力学要求。
模型经领导批准后,工程设计立即展开,采用设计、工艺和工人“三结合”的开发方法。车身组何熙凤等人进行车身结构设计,绘制主图板与试制图。总布置组朱子智设计出先进的框型车架,降低车身高度并增大了内部空间;发动机组杨建中在原CA72发动机的基础上,提升性能和可靠性。华福林设计的悬架提升了横向稳定性和舒适性。
1965年9月12日,红旗CA770试制样车诞生。这款车在车身线条、中网、保险杠、所有灯具、仪表板、木饰板、设备布局等细节上,与最终量产车型不同。这是由于量产化时考虑到工艺与效率、造型改进等原因。
1966年,红旗CA770试车组远赴黑龙江省漠河和海南省进行寒、热带与各种路况试验,考验整车的可靠性与耐久性。为了测试极限速度,总装车间工人吴洪业冒着生命危险被捆绑在驾驶座椅上,驾驶CA770达到160公里的最高时速。同时为了检验整车安全性,轿车厂还联合北京汽车制造厂进行碰撞试验。在木制假人身上涂颜料,观察最终的碰撞位置及伤害程度。
1965年底,红旗CA770三排座高级轿车获得国家正式定型,车身造型和内部装饰也通过了国家专业部门的验收与定型,成为我国第一辆正向开发的量产轿车车型。1966年4月21日,轿车厂完成首批20辆生产任务。开始全面取代前苏联轿车,成为中央领导、外国元首及贵宾用车。在CA770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众多车型,包括防弹车、检阅车、救护车、运灵车、工程车、摄影车等。从1966年投产到1998年最终车型CA7560停产,CA770系列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生产了1300多辆,是老红旗系列中产量最多、最为成功的型号。
从东风CA71与红旗CA72的逆向开发逐步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根据当时的工业基础与配套环境,自主进行产品系统的技术集成。在此基础上正向开发红旗CA770,走过了产品定位、自主设计、工程开发、试制试验、批量生产等各个环节。从简单模仿到技术创新,完成了一次产品开发层面的自我学习与提升,培养出当时国内最完善、水平最高的轿车开发体系与团队。
在没有外国技术援助的条件下,红旗CA770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自主开发是学习先进技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它的成功也离不开研发体系有统一的精神与目标、领导层综合素质高、思想比较单纯、干群关系有民主氛围,并且技术人员与工人的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等多种因素。
CA774:红旗CA770的成功使贾延良在轿车厂树立起很高的威信,造型设计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提高,这为后来在车型开发上掌握主动权奠定了基础。
1972年,为准备第二代红旗三排座车型的先期开发,轿车厂着手设计红旗CA774型轿车。其目标为赶超世界较先进轿车的各项水平,造型上保留红旗的风格与元素,时代感更强、轻快动感又不失庄重大方;在不减小CA770内部尺寸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舒适性;采用承载式车身,降低车身高度减小风阻。
当时省去了前期的方案评审,贾延良直接成为主设计师。为了保持10至15年后不过时,他提出了一种相当超前的方案,并向轿车厂领导阐述了国际轿车设计的发展趋势,红旗品牌精神继承的重要性,说服他们摒弃CA770上的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
领导层也非常信任贾延良,对他的大胆想法表示尊重与支持。因此身为一名普通技术员的贾延良可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保证CA774的造型得到实施。
如今,汽车造型设计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国际上各大汽车公司均有主管设计的全球副总裁。他们可以直接向总裁汇报工作,不受其他因素的过多干扰。造型部门牵头规划品牌风格与车型设计,工程部门进行配合,这是开发体系高度成熟的表现。虽然当时轿车厂的整体技术层次还很落后,但已经具备了这种先进体系的雏形。
从1973年到1975年,CA774完成了四轮样车的试制。造型设计逐步完善,表现出棱角分明、轻快动感的风格,符合国际上的发展潮流。红旗CA-770用的是圆灯,做红旗CA-774时,贾延良想变换一下,搞横灯,当时整个趋势是搞方灯。圆灯是受苏联的影响。贾想了一个办法,把前脸的圆灯放扁,头部保持长形,后尾为宫灯放倒,成长形灯。做红旗CA-774第一轮时,他就按照自己的理想把灯给变过来了。
为了与CA774的整体风格协调,贾延良重新设计了一系列抽象、简洁的车标。内饰采用整体浅色调设计,各元素之间穿插呼应。仪表板、门护板、座椅面料的色彩也被统一。仪表板和门护板上带有贯穿前后的抽象花纹木装饰条。为了解决仪表板软化问题,贾延良还亲自到上海塑料六厂研发塑料发泡工艺。
虽然红旗CA774的造型设计做到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但超前的设计也产生了一些不太符合使用要求的问题。比如整车形面过于硬朗、略显僵硬,庄重感也不足;大侧窗使乘客暴露面积过大,有不安全感;承载式车身刚性不足,易变形导致内部密封失效。于是开始了CA774第五轮样车的试制,造型设计由程正负责。整车改为非承载式结构,车身加高、侧窗面积减小,同时改善覆盖件的工艺性。
1976年,轿车厂试图与保时捷合作开发CA774,虽几经谈判没有达成协议,但开创了邀请国外设计公司的先河,比后来的哈飞“中意之路”早了整整20年。由于各种原因,红旗CA774最终没有定型量产。一汽转而设计红旗CA630高级旅游车,由张祥瑞和阎光寿设计的造型仍继承了CA774的风格。通过20年的发展,红旗拥有了统一的品牌形象、标志性的造型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设计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1977年,在贾延良的建议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汽车设计培训班。分别从一汽、二汽各招了10名学员,老师包括郑可、奚小鹏、何振强等人,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汽车造型设计训练班。这些当年的学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有名的汽车造型设计专家。
1978年,贾延良考取研究生回到北京,一汽就再也没有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设计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