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汽车商业评论

口述历史 之”字形道路

    汽车工业走了“之”字形

  从自主开发角度看,我国汽车工业走了个“之”字形。

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前,我们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设计。

  一汽厂最早做解放牌卡车,仿的是苏联吉斯。实际上苏联仿的是美国道奇,尽管当时苏联工业比我们先进,但还是比美国落后。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吉斯发动机的缸径按照苏联公制是101毫米多一点,不是整数,因为这是按照英制换算过来的。

  解放牌出来后,我们很快就自主设计了轿车,开始是东风,后来有了红旗,之后对红旗做过改进,国家领导人、中国驻外国大使和高级干部都坐红旗车。这个阶段,在轿车方面,一汽有红旗,上海有上海牌;在卡车方面,一汽有解放牌,二汽有由一汽设计的东风牌。除解放牌外,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我认为我们走了段弯路。红旗牌1958年做出来时,跟世界水平的差距并不大,1970年代后期与世界的差距的确拉大了。当时我在国家科委,主任是方毅,他还是副总理、政治局委员,我记得他就讲过:这红旗车不行,车门一打开,风一吹,关都关不上。

  怎么办?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道路:

  一条道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如红旗牌,落后的主要是发动机,要装自己设计的先进发动机在那时根本不现实,比较快的办法就是花钱买。至于车身,也可以如法炮制。韩国的汽车工业怎么搞起来的?它也是买意大利的车身设计。只要把外型一变,把发动机一改,再把底盘做些改动,车的性能就立即提高了。

  同时,我们仍然要在自主开发上下功夫,只要下决心干,用三五年时间就可开发一个新车型。

  这条道路应该走得通,因为船舶工业就是这么干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船舶工业也很落后,万吨船跟国际水平比也差得远。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号召:“造船工业一定要打出去。”船舶工业公司党组织讨论了几天,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说:我们现在这么落后,怎么能打到国际市场上去?一种说: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打出去。

  我们真打出去了。香港有个船王叫包玉刚,现在去世了。他有个弟弟包玉星,当时要向日本订购4条万吨船。我们就跟他商量:我们给你做,价格肯定比日本便宜。尽管我们当时的技术水平没日本高,设计水平也差一截,但船的可靠性是有把握的。

  包玉星很爱国,他说,差一点就差一点吧。这样他就买了我们的船。买了以后就打开了局面。包玉刚知道后,也开始买我们的船。同时我们抓紧对船舶的设计、制造进行改进。船舶工业的水平很快就上来了。现在1万吨标箱的集装箱船到30万吨的油轮,还有最难做的化学品船,我们都能做。甚至十几年前,我们的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就名列世界第三(韩国第一,日本第二),用不了多久我国就会上升到第二位,我们拿到的订单已是第二了。

  这就说明,保持我们自己开发的平台是很重要的事。船舶工业保留了自己的开发平台,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已跻身国际前列。可惜的是我们的汽车工业,随便就把我们自己开发的平台(红旗、上海牌)丢掉了。航空工业也是如此,把“运十”大型客机这个平台丢掉了,现在重新搞,比当时就要困难得多。

  第二条道路就是买人家的技术。1980年代中期,原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没向国家要投资,通过向科威特贷款,以1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大发公司的技术,取得了知识产权。之后不断生产、改进夏利轿车,滚动发展,20年来,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几乎年年盈利,做得很成功。

  第三条道路是与跨国公司合资。我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经验,搞点合资是可以理解的。最不应该的就是到了2000年,还大肆鼓吹合资。关于合资,我写了很多批判性文章。对有些人主张中国应该让合资长期化、固定化的观点,我是强烈反对的。

  回头来看合资。2000年,有同志专门给国家领导人写信,说入世后国家的利益,不是从我国的汽车工业得到,而是从税收和就业得到回报;因此国家不必再向汽车工业投资,应允许外资加大投入;只要在中国制造汽车的企业就属于中国汽车企业,无论它是否由我国控股;要尽早开放投资体制,再拖人家就不投资了。

  我坚决反对他的观点。2000年我国已经有很多合资实践,合资的问题已充分暴露,简言之就是弊大利小,此时如此全盘肯定合资,并主张大规模引进外资搞合资,就难以令人理解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由于采纳了他的建议,世界上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潮水般地涌进来了,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第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工厂真是中国企业吗?绝对不是!他不光要赚钱,还掌控着合资企业的领导权,中方买什么设备外国人说了算,零部件进口多少外国人说了算,什么时候国产化还是他们说了算。从投资来讲,中外双方都是50:50,利润应该是一人一半,但外方赚的钱却是我们的四五倍。为什么?投资各占一半,在企业的领导职务两方似乎也很平等,但实际上外方是老板,我方只是打工者,你能说这是中国的企业吗?

  我刚才讲了天津的例子,再看看上海大众的换型,从桑塔纳2000换型为帕萨特,仅买车型的图纸资料就花了1亿美元(为天津买大发技术100万美元的100倍,天津还掌握了知识产权,而上海大众却没有),而且这个车型在其本国已生产了很多年。桑塔纳出来时一辆卖多少钱?近20万元;现在多少?七八万元。你看他们赚了我们多少钱?我们得到了多少?

  有几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03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轿车,只占它全球产量的14%,但利润的80%却来自中国(美国高盛公司报告);通用公司在美国卖一辆车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2004年年报)。全面的合资把跨国公司都引进来了,而我们却损失惨重。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从产品开发平台看,一搞合资,我们就轻易地把红旗牌和上海牌丢掉了。与桑塔纳同时生产的上海牌卖两三万元,固然上海牌车型比较落后,油耗也高,坐着没那么舒服,但与桑塔纳的价格差距太大,所以它仍然有市场,很多小企业主就愿意买。这就对桑塔纳构成了威胁,而当时的一些领导不是去扶持它,也不是想办法对它进行改造,而是下令其停产。这正好迎合了跨国公司的需要。合资高潮时期,我们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5%左右,大概就剩下了夏利,而合资公司生产的外国品牌大约是95%。

  还有,跨国公司2000年以后就不会来投资了吗?直到现在也没有听说,哪一个跨国公司不愿到我国来投资。可见这位同志对形势的分析、判断,距离实际有多远啊!

  三条道路,前面两条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是我们的管理部门不推广这两种模式,却大肆宣传、推广第三种即合资模式。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至今不明白。

  有一种说法: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不给投资,我们又无技术,除了合资没有别的出路。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请问,天津汽车公司也是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他们并没有搞合资,不是把路走出来了么?而且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比那些被跨国公司控制的合资企业不是要强得多么?何况还有第一条道路,船舶、航天都走通了,难道惟独汽车工业走不通?可见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个阶段,2004年前后中央提出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奇瑞、江淮、吉利、长安、华晨等一大批自主品牌上来后,市场份额上升到近30%,自主创新才逐步收复失地。自主品牌的兴起,意义重大。最核心的是从跨国公司那里夺回了我国的自主权、领导权,汽车工业不再由跨国公司说了算了,在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仅从自主品牌兴起后,汽车的价格降低了一半以上(如桑塔纳从20来万降到7万左右),国家和老百姓都得到极大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不能不感谢艰苦奋斗的自主创新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们。

  现在我们应该科学地总结汽车工业走过的路,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正确地总结经验,并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而是总结后才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伟杰)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金履忠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