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激情的足球比赛开始前,电视镜头首先出现的是一辆缓缓驶入的大巴车。
“哦,小罗!快看,卡卡!”每台电视机前都不乏这样的惊呼。在观众赞叹和惊呼的声音之前,他们目不转睛的盯视的是大巴车的标识——现代。
这一幕,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每天都上演数次。而现代汽车在赞助了一届奥运会和两届世界杯之后,在欧洲声名鹊起,成功的获得了欧洲市场的承认和接纳。
通过短期投资获得长期收益,就是体育营销令厂商们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在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宗旨的奥运竞技场的幕后,是奥运合作伙伴的争相竞技的名利场。
然而,奥运营销的历史却是残酷的:从1984年奥运会正式商业化到2004年,累计144家奥运会合作伙伴约30%奥运赞助项目盈利,另外70%的合作伙伴在奥运会结束后就结束了其短期的奥运价值收益。
尽管如此,德国大众汽车仍旧愿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了这三成的可能性重金押宝。
2004年,大众在获得奥运合作伙伴资格之后,与其在中国一南一北两个合作伙伴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一同出台了一整套与奥运有关的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大众愿意对媒体津津乐道的奥林匹克计划,在圣火传递的每一站,以奥运的名义进行一次又一次耗资甚巨的公关活动。
现在,这场体育的最高盛会终于画上了休止符。而借得此东风的大众汽车奥林匹克计划完成情况的数据也令人振奋:截至2008年7月,大众全系列产品实现销售592060辆,有望提前完成其2008夺金之年的目标销量100万辆。
其他的数据对比是这样的:大众希望到2008年能够在中国实现降低成本40%,而到2007年底已经完成了降低30%;大众计划在2008年底平均国产化率80%,2007年底就已经达到83%;其还预计到2008年实现产能利用率90%,而2007年底,在南北大众,这一计划的完成数据是95%。
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誉为是“中国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盛会”。唯一的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大众也认为自己开展了一次内容丰富、效果明显、名利双收的奥运营销。“在奥运精神的支持下,我们这个‘奥运计划’基本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张绥新博士如此表示。
这些数字的达标就意味着大众奥运营销的成功吗?奥运究竟给大众汽车抹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