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行业的领跑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树大招风,当所有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都聚焦在一点时,领先者必然会感到如鲠在喉的压力。特别是随着赛程继续,越来越多实力型选手不断加入时,对领跑者的实力和心理绝对是一场考验。
一汽-大众奥迪正处于这样一个位置。所不同的是,竞争对手所造成直接压力还远不足以动摇它在国内高档轿车市场的霸主地位——2007年,一汽奥迪在华销售了超过10万辆奥迪车型,这个数据甚至超过它几个最主要竞争对手奔驰、宝马、雷克萨斯的销量总和。
看起来一汽-大众奥迪可以高枕无忧,但它并都没有停止改善前进的脚步。9月24日,一汽-大众奥迪迎来A6L中期改款,除了外观变化外,最吸引人的改变是搭载了奥迪最新款全球开发的3.0升TFSI发动机,作为国产奥迪A6L的旗舰,更加豪华运动的3.0TFSI有望推动奥迪A6L迈上更高一级台阶。
更高档、更强大
此款奥迪新动力V型6缸3.0升TFSI目前尚未搭载到任何一款进口奥迪上,这也是该发动机首次进入中国。此次基本与全球同步引入,首次推出即装配在国产的A6L车型上,足以看出奥迪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作为一款全球市场上受欢迎的高档轿车,2007年奥迪A6在全球共售出23.4万辆,占据了这一级别市场高达37%的份额,成为全球高档C级车的冠军。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同步引进生产的奥迪A6也成为国情适应性最强的高档轿车,获得了国内超过20万用户的青睐。
之所以取得如此佳绩,可以说是一汽-大众奥迪不断自我改善和创新的结果。
从上世纪90年代国产老一代A6开始,一汽奥迪就开始尝试对车型进行适应性改进:比如把轴距加长,加装国外只有A8轿车才能选配的后排娱乐设备和冰箱等豪华装备。这些做法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在产品引进上,一汽-大众奥迪也不遗余力,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细分车型满足甚至创造市场需求。
如今,09款新奥迪A6L上市,其更为动感的外观、舒适的内部空间、高科技的主动安全配置以及绿色高效发动机使奥迪A6L迈上新台阶。
改善,并在成功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也许是领先者保持不败的基因。
明年力推新品
发布会后,记者了解到,除了目前国产的A6L和A4车型外,一汽-大众奥迪有望在明年引入全新一款车型国产,这就是被人们翘首以待的奥迪Q5。
从业内不断流传的消息显示,奥迪Q5将于明年年初首先以进口方式正式引入国内,而国产奥迪Q5将随后推出,预计明年8月实现国产。
据分析,根据奥迪此前数据,它对未来的远景计划就是奥迪品牌在中国的整体销量在2015年要达到20万辆。如何取得销量突破,引入全新车型就显得势在必行。
如果Q5能够明年如期国产,不仅将带动一汽-大众奥迪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高档汽车生产商在中国的本地化生产将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可以佐证的是,6月份于长春奠基的一汽-大众奥迪新工厂将是奥迪全球最先进的工厂,它将于明年正式落成,据悉,明年年初换代的全新奥迪A4也将从这里驶下生产线,新工厂被赋予的一个使命就是生产新一代奥迪A4及其衍生车型的奥迪全新一代车型,并具有同时制造多款车型的能力,奥迪Q5也正包括在内。
与奥迪Q5同级的宝马X3等车型目前依然依靠进口形式销售,如果Q5本地化生产,它将是继一汽-大众奥迪率先国产A6和A4之后再次创新之举。
自信看好未来
尽管优势明显,但大家都可以看出,追随者的脚步正在变得更加急促,如何在领先优势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一汽-大众奥迪领导层首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奥迪的领先优势,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表现得从容并自信,他说道:“奥迪在中国发展的20多年来,无论从销售、用户满意度还是到品牌形象,我都很有信心。在未来,奥迪的这些优势都将得到保持。另外,长春作为中国豪华车的生产基地,别人很难在短期内赶得上。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培养起一大批达到质量、技术、实验、认证等要求的人才。我对未来奥迪始终保持领先充满信心。”
张晓军的新搭档、一汽-大众奥迪事业部总经理唐迈也表达了他的看法。
尽管来中国时间不长,但他对奥迪在中国的成功基础以及未来方向都已经有了明晰的认识。
唐迈认为,奥迪成功来自于4方面因素:奥迪与一汽集团坚实的合作基础;奥迪品牌和产品在国内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强大的销售网络以及来自于厂家、经销商完美的团队组合。
尽管事情很多千头万绪,但唐迈表示:“无论如何摆在第一位的还是用户,用户的忠诚度,用户的满意度。”他希望利用奥迪在中国拥有50万以上的用户群体把奥迪口碑传播出去,赢得更多的用户。其次,正如前文所说,继续进行产品改善和创新,向中国市场引入更新更好的产品,从A6L和A4的更新改款,再到全新即将引入的Q5和后续车型,都在他的考虑之列。
从安世豪到唐迈,不管操作人是谁,不断改善并力求创新的理念已经融入一汽-大众奥迪血液,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一汽-大众奥迪之所以20年领先依旧、傲视群雄的精神内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