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购买小排量车、鼓励自主品牌、减免汽车购置税等多项救市措施即将出台。记者获悉,一项名为“振兴汽车产业规划”已初步完成并将逐步全面实施。(1月4日《北京青年报》)
汽车救市的系列组合拳打出来,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近期以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救市举措纷至沓来,在消费者还没有完全消化掉的时候,汽车救市的惠政又接踵而至,消费者不懵懂、不困扰、不犹疑才怪。在笔者看来,任何救市举措,善解民意才是第一位的。
汽车救市,能够给予民生的,无非是购车时的税费减免优惠。这些节省民生成本的做法,对消费者当然有吸引力。但是,刺激消费不仅仅有成本和价格的问题,还有是否契合消费文化和消费习惯的问题。汽车救市的组合拳,明显是引导消费者去购买小排量车,鼓励企业研发自主品牌,扶植新能源车、强制报废等等。而这些政策设计的产业理念,也许消费者并不买账。
一方面,汽车在中国还处于代步工具和奢侈品的缓冲期,消费者购车还附加了身份面子的成分。如果有可能,消费者很多会选择较为宽敞的大排量车。在这点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人完全不同,而和美国人相似。在欧洲热销的两厢车在华滞销,甚至某些两厢车不得不“画蛇添足”成三厢车,就是明证。此外,消费者也不仅仅是虚荣,还讲求实际、实用,如希望多载一些人,多带一些物品等。
另一方面,几乎全球各大汽车品牌,事实上已经入乡随俗,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不可分割的部分。本土汽车企业研发自主品牌固然可喜,但也没有必要另起炉灶,从头做起。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在全球化语境下,放弃拿来主义和技术嫁接,固执地追求自主知识品牌是一种反市场的不理智行为。另外,国人在耐用消费品的使用上,往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使用价值,一定要用到多次修补而不能再用为止,怎样的补贴才能扭转国人消费汽车的惯性心理?
所以,汽车救市组合拳,如果打出的优惠力道不能熨帖民意,是起不到救市作用的。事实上,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到如今的汽车市场,国家设计的救市举措看起来很多,实际上给予民生的惠政还不彻底。譬如汽车救市,所有的财税政策,都不如将成品油价格降下来,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再递进一步,如果大幅减少收费站,汽车消费是不是会更加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