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2009上海车展专题报道-梅赛德斯-奔驰特约 > 2009上海车展浦江论坛

买什么?怎么买?自主品牌海外收购攻略

自主品牌不要到处拉长战线  

   【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自主品牌的话题,三位对国内自主品牌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杨坚】:如果看车展,进步还是很明显的。

今年吉利发布的22款车都是新品,都是还没有在产的,应该说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我觉得国内汽车行业那么多的企业。

  我觉得品牌的培养还是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是说你多搞几款车、多搞几个子品牌就可以的。现在车展上一个很明显的,我们不说抄袭,很多地方都是拷贝国外的,大到车型,小到一个LOGO,还是不成熟、缺乏自信。一方面进步很明显,但他们的弱项也同样很明显,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能够进入欧美市场,当然这也未见得是坏事,这样有发展的空间。

  今天我们谈的话题是并购,并购确实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但是我们看看日韩那些成功的经验,更多还是应该通过自主研发、通过自己的摸索。我在日常工作中也接触到一些国外的零部件厂商,相对于一些老的企业,现在一些新的企业技术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他们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一些老的企业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他没有压力。我觉得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自主研发、自己学习。当然现在的情况跟以前不一样,日韩是60、70年代开始,但现在是全球化。日系大概用了30年,韩国大概用了20年,我们是不是能够15年?我觉得还是需要时间的,无论是从技术进步、平台培养这方面都需要时间。

  【俞卫锋】:现在来看,自主品牌更加要依托于技术革新。从技术的角度,科学是没有止境的。曾经有一个业内人士说我们国家汽车产业的技术是小学生,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下来,他们是大学生。从政策法规这个层面也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最早在设合资厂的时候,要求由中方控股,当时的政策背景是希望市场换技术,我开放市场,你把技术给我。现在快30年了,大家发觉市场换技术好象行不通。我们国家汽车产业在蓬勃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最后产生的这块巨大的利润真正中资或者中国企业拿到的非常少,最终都是回到一些国外拥有技术、拥有先发优势的公司,为什么?我们没有技术。新的产业政策出台以后,它的重点转变了,而且这个转变实际上也不是现在转变了,很早就开始转变,只不过这次是一个比较正式的文件把原来的政策归纳总结一下。所以自主品牌的核心是技术,技术实际上有几种取得方式,一个是自己研发、自己拥有,也就是原始取得,另外一种是间接取得,通过买卖或者许可。这两个方式比做一个人的两条腿,自主研发更扎实,很多东西就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收购节省的是时间,所花出的是经济成本。收购兼并在技术方面、在自主品牌方面更加看重的是怎么消化,怎么把这个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所以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孙健】:我在很多场合都发表过自己的一些意见。我对中国的自主品牌很担忧,担忧现在闹得很欢的自主品牌没有发展的前景。今天绝大部分的自主品牌战线都拉得太长。比如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拉出三四个品牌,动不动就拉出十几个车型,动不动就很多个平台,这都是要代价的。所谓的持续发展,今天在国际上我们谈到这些车型它可以持续发展的,最好一个平台上支持的车型越多越好,最好一年的年产能超100万辆,我们今天所有的车厂没有一个能够做到,这才是可持续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前期投资的钱收回来再投资。你这个车型也不赚钱,那个车型也不赚钱,所有的车型都不赚钱,那接下来的一轮投资怎么来?总不见得靠股民给你投资。所以我们今天的企业一定要避免非常浮躁、很急地把战线拉得很长。我曾经在一篇文章说,我们中国今天的企业目前这个阶段急于要学的不是丰田、通用,而是像铃木这样的企业。铃木是一个专注做小型车,做那么多年就做小型车,它的盈利性相当好。所以它就打破了我们现在的一种观念,好象做小型车不能赚钱、做小型车做不大,它做到现在200多万辆,在全世界排前十大汽车企业,如果不用金额,就用数量来算,它也能算得上。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我们也可以有这样一些企业,不是说从高端品牌到低端品牌什么都要有。纯自主品牌的量可能还没有超过50万辆,再摊到所有的车型、平台上去,这个量是不足以支撑企业下一轮再去投资的,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把战线拉得那么长干什么?

  所以我觉得第一,做汽车是非常耗钱的,我们现在抄捷径,减少这个东西减少那个东西,人工也便宜,产品本身还要盈利,没有足够的规模怎么盈利呢?品牌要规模,车型要规模,产品平台、技术研发要规模,都要规模,我们今天缺的就是规模。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广种薄收,总有一把能赚钱。哪怕有一个车型赚钱,那你回头也只能投那个车型。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独立品牌小型的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比较专注做好一些东西,而不是说把战线拉得那么长,因为拉那么长的战线难以维持。等不到你做到200万辆,你已经需要下一轮次的投资了,这是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俞卫锋】:我们现在的企业都比较浮躁,急于把战线拉得很长,包括供应链也是非常长,包括市场面也是非常长。一下子进入海外市场,很自豪地说已经在150个国家有我的产品了,这不是好事情。你要看这个市场里有多少辆你的车,是不是足够支撑你建一个网络、建一个团队。那你还不如把精力集中在150个国家里的10个国家做好。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情愿放弃一些市场,而我们现在的企业来者不拒,所有的订单都接。战线过长有很多的角度,包括品牌,包括车型,包括市场,包括自己的供应链,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自己做呢?你可以大量地通过委托来做,今天其实我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有什么东西都自己来做、往垂直化的方向走这样一个趋势。战线不能拉得太长,核心技术如果每个都要有的话你耗不起,有些你得卖,有些你得自己做,包括研发也是这样。

  我觉得中国企业不要再去学国外一些大的企业去建一个一万人的研发队伍,动辄就说我有一万人的研发队伍,我投入多少钱。今天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包袱。为什么?比如他看到外面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设计不能用,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快?因为我的包袱比较轻,发动机意大利比较好我就用意大利的,德国的设计比较好我就用德国的,什么东西都拿来组合,这样我的速度比较快,而且负担比较轻。中国企业有这个机会做比较好,我就怕丰田有一万人的研发中心,我也要这样,我也要建几千人上万人的研发中心。中国现在不需要,我可以先从零开始,选择最需要做的事情做,其他东西可以先不要做。大量的能力随着现在全球市场的整合,大量的这种能力都是在过剩,产品开发设计能力、零部件供应能力过剩,这些过剩就是中国企业面临最好的机会。你还要全部来一遍、全部自建,你是把自己想要脱的枷锁套在自己头上。战线一定不要拉得太长,现阶段把这些东西做好。

  中国企业作为后进者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你要成功、你要超越,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与其他国家都不一样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道路。过去的超越都是这样发生的,丰田之所以今天变成这样,因为他没有简单地照搬通用或者德国的生产模式,他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企业有能力创新自己的业务模式,而我觉得最大的创新机会可能就来自于在研发方面。这方面的潜力非常大,而且通常是制约很多大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国现在一下子遍地开花,我就怕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是简单地复制。所以机会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那也就完全丧失掉时机了。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zhangliyue)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 新闻排行
  • 跟帖排行
  • 热帖排行
  • 视频排行
  • 微型车
  • 小型车
  • 紧凑车型
  • 中型车
  • 中大型车
  • SUV
比亚迪F0
价格: 3.69-5.39  W1

29734人的意向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