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 2013全球汽车论坛 > 2013全球汽车论坛现场报道

讨论会:汽车行业国际化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2013年10月18日14:42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第5页 :海归人才对企业有一定风险

  主持人许思涛:您有没有找过像她所说的这样国际人才呢?

  周亮:当然了。我们也想打入国际市场,我们现在也一直在找寻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应该是有非常好的技术背景,但是他们也非常了解国际的环境和政策。所以,作为依维柯,我们现在建立了合资公司,在国际上通过我们合作伙伴可以去找这样的人才。所以在我们公司中,现在有30,甚至是50位国际专家,包括有来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的专家来给我们工作。作为公司来说,能够更多地了解国外市场的话,就需要这样的人才。谢谢。

【经济学人集团中国首席代表 许思涛】

  主持人许思涛:现在我们就请听众提问,大家请介绍一下自己。

  提问:各位好。我有两个问题,一是问Jay Kunkel。您刚才谈到国外有很多人才流入到国内市场。但是去了以后又发现有问题,发现水土不服。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只是在一个领域具有专才,并不具有管理能力。所以大家都搞得很不愉快,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第二个问题提给周总。我曾经跟一个业内人士聊过中国汽车人才的现状,他告诉我说中国汽车人才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这个情况您觉得应该怎么应对?

  Jay Kunkel:关于你这个问题,我百分之百的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现在面临人才方面的挑战。海归人才回到本土确实有一定的风险。我同意你提的观点,有些人回来以后有水土不服,也有的受到组织人才的排斥,这些人拿的薪水很高,其他人会有不平衡,他们和外国专家拿的薪水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所以你的期待值就不一样,觉得他能做的有很多,而且你刚才提到他们的专业面很窄,这也是一个现实。很多人他们由于专业背景太强,管理能力不是有太大的宽间,这样的也是存在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在我过去待的公司中,我觉得成功率不到50%。坦白来说在中国我也不鼓励这样的现象。

  周亮:我补充一下第一个问题。一是管理组织造成的。在中国我们的经理人得到很多锻炼,他一个人掌握的很多。比如说像我这样,我管销售,那我肯定要懂产品,我还要懂财务和市场营销等等。中国的经理人他得到的锻炼比我们海外人得到的锻炼更多、更广。而海外管理体制很清晰,不需要很多知识的领域支撑他。因为我们的管理和国外的管理相对来说不成熟,不成熟就造就中国人才懂得多一点。但是专才比海外人才要差得远,是这样的一个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现在为什么我们到处觉得人才不够。实际上刚才我在我的讲话中回答了你的问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也由于国际化的进程,因为刚刚起步,对海外市场的惯例和政策了解的不够。

  主持人许思涛:Mary Thornton 和Vanessa Moriel如果有什么补充的话也可以补充一下。

  Mary Thornton:我想说一下的是海外招聘计划。我们在这个领域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们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找一些海外的中国学生在美国拿到学士学位的人才,这样的话他们年龄还不大,可以花一些时间在北美市场去承担一些不同的工程任务,而且他们可以从零开始逐步打造他们的能力。他们长远的打算可能还想回到北京上海跟家人团聚,这可能是一个职业规划路线。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把他们留下来,因为这些人都是非常强势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挑战就是要留住这些人才。

  提问:我想问一下HCP的Vanessa Moriel。我跟你们是同行,刚才各位讲了一个观点,就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但是好像讲述更多的是如何把国外人才运作到中国来工作。实际上我现在想了解的是,如何把中国现有的研发营销类的人才培养成适合国际招聘市场。我想问我们国内销售类人才在走这一步的时候有什么瓶颈?如何跨越这个瓶颈然后达到一个真正国际化人才?

  主持人许思涛: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个问题周总也可以说。

  Vanessa Moriel:为什么现在中国需要核心工程师?一个原因,就是过去大家还讲,在过去的15年主要的一些应用,或者是再工程这样的一些技术,进不来中国市场。所以现在中国需要从美国、德国,甚至从日本这样的国家引进一些人才。我们收购了一个私营的中国公司,他们也想雇佣日本的一些人才。 他们想要有20年经验的国家的人才。我觉得中国也许要过10年才能够打造这样的核心技术。我们要怎样打造这样的高层管理系统、体制以及研发中心?因为现在这样的体系还不存在,我们需要再花十年才能够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我觉得对于一气呵通用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要花时间,每天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发展。像其它的亚洲国家,日本、韩国、印度都发生过这样的阶段,所以我们也要非常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改变,要去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去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因为刚才Jay Kunkel说了,培养那么多毕业生只有10%可以用,这个比例是很小的,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正在发生大爆炸,需求是很高的。像一线城市的主机厂,还有像混合动力、电动车这样的技术行业,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市场的发展的也非常快。所以,我觉得虽然市场在大量增加,但是支撑核心的基础目前还没有存在。

  周亮:这是中国很多专业人士都想问的一个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是时机不成熟。但是这个时代一定会到来,它跟什么有关呢?与技术水平在全球的领先有关。因为我们在国外没有技术输出,那人才出去干什么?人家招聘你干什么?问题就在这里。比如说如果我们的技术在全球领先的话,那么技术就可以输出,人才也可以输出。我觉得中国目前正在走这一步,但是需要时间。

(责任编辑:张婷婷)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