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中国汽车行业未来或边缘化 市场大于产业

2014年06月10日08:21
来源: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作者:崔东树
第4页 :企业动态
  三、企业动态

  1. 观致斥25亿美元打造5款新车 10%销量将来自欧洲。

  6月6日消息,日前,观致汽车市场及销售执行总监卫思梵表示:“欧洲将(在观致的全球布局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其预计未来观致在欧洲销量将占全球销量的10%比重。卫思梵透露称,股东正在投资25亿美元,打造5款车型的产品阵容,并可能扩充常熟工厂产能。在斯洛伐克,只要实现数百上千辆年销量,就能跻身具有影响力的车企行列。

  分析:观致将从斯洛伐克向周边国家扩张,到2016年将覆盖整个欧洲市场,但中国车企进入欧洲面临诸多风险。

  2. 一汽夏利保壳战打响。

  5月28日,一汽夏利深圳发布全新品牌骏,旗下首款产品T012也正式定名为骏派D60。“骏”是天津一汽销售高层从全球网络征名中选出的,其使命是要为一汽夏利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和领地,改变过去“过于低端”的固有品牌印象。骏的品牌定位高于夏利威志,主打A级车市场,这也是一汽夏利第一次进入这个级别的细分市场。

  作为一个全新品牌,一汽夏利为骏制定了全面的发展计划。首款产品骏派D60定位为紧凑型都市SUV,瞄准7-12万元价格区间,这款全新产品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投放市场。除了D60天津一汽还为骏规划了一系列新产品。

  天津一汽总经理田聪明在 发布会上表示,骏产品未来将全面覆盖A0SUVA级车A级SUV的细分市场。“天津一汽由此完成了从微型轿车向A级车的产品跨越,将形成经济型车 领域的多品类和高、中、低产品布局。”田聪明表示。而在竞争策略上,骏也将从D60开始,转变为品质驱动,而非单纯依靠低价。为了迎接这种转变,眼下天津一汽已经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陆续建成并投产的全新产品开发中心、全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总成基地、全新整车工厂和监察工厂。

  3. 吉利拟向母公司出售变速箱业务。

  6月1日,吉利汽车中午于联交所一份声明,拟向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出售变速箱业务﹐以专注于汽车生产。

  分析:变速箱业务的利润应该是不丰厚的,否则不应该剥离出上市公司。而其他车企的核心动力总成是利润极其丰厚的,这也就体现外购资源如何消化的问题。

  4. 雷诺首款国产车与奇骏同源 拟建更多工厂。

  6月2日消息,东风雷诺总裁达业近日披露,雷诺在华首款国产SUV日产奇骏共平台。雷诺为中国市场设立的中长期销量目标为60万至70万辆,而去年销量只有3.2万辆。达业同时表示,将在中国增设更多当地产能,还将投产合资自主品牌,引入更多车型。

  分析:合资车企从SUV起步进入成为主流模式,这样的利润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5. 大众宁波扩产。

  5月26日,上海大众宁波市人民政府在杭州签署了《扩大投资、深化合作的战略协议》。根据此次签订的协议,上海大众宁波基地扩建项目总投资150亿元,投产后每年将新增30万辆轿车和10万辆商务车产能,首款车型计划2016年1月下线。

  分析:上汽围绕长三角布局的思路也是最低成本和最有控制力的。

  6. 华晨宝马人事巨变 同时任命五位新副总裁。

  6月4日消息,近日华晨宝马集中任命了5位副总裁,分管宝马在华市场及销售工作。这五位副总裁分别为:北区 李龙先生;南区 刘智先生;西区 展飞先生;东区 赵奕佳女士;东南区 邵宾先生。 目前宝马在华的业务分为进口车和国产车两大业务模块,未来5位新副总裁将兼顾两部分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业务进行拓展和推进。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新的人事巨变,但从侧面不难看出宝马在各个细分大区精耕细作的决心。有了各个大区有目标和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去支持整个宝马在华的布局。

  分析:学习大众的区域化战略,宝马前有奥迪,后有快速逼近的奔驰,需要突破。

  7. MINI全系将发布中文命名 6月7日揭晓。

  6月3日,MINI官方消息称,MINI将会在6月7日发布其全车系车型的中文名。MINI将会为旗下每一款车型以中文命名,此举也算是MINI入乡随俗的一种做法。

  分析:这是很好的做法,有中文名字会亲切,有利于传播。

  8. 沪牌陷价格拉锯困境 私车拍卖年入80亿。

  以今年为例,上海2014年的机动车额度年度投放总量为10万张左右,试行全年每月设置同一“警示价”—7.26万元。在本月最新一次的竞拍中,超过11万投标人拼抢7400张牌照,平均100个竞拍者中,成功拿下昂贵小铁皮的不及7个人。但就在去年“拍牌大军”每月总数尚且只有2万多人时,人们忧虑的是价格的“扶摇直上”。2013年1到2月,上海车牌价格从7万元迅速迈入8万元 “门槛”,到了当年3月,直接冲进“9万元时代”,这让上海交通管理部门再也“坐不住”,连续出台包括设立警示价等在内的系列“大棒措施”来给“热市”降 温,甚至在2013年底“一槌定音”、出台次年警示价“一刀切”至7.26万元的新规。新规试行近半年,上海车牌的价格是稳住了,但是“难拍”程度令人唏嘘。甚至有观点认为,如此低的中拍几率,只是以高价参与的“变相摇号”。。

  分析:市场信号扭曲,市场机制也就失效,应该真实反映需求的状态。

(责任编辑:翟赫)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